返回顶部

宜宾高县:打造“文化驿站”让村民精神“富”起来

http://www.scol.com.cn  (2017-05-12 15:02:34)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王奎 记者 曹洋  

开栏语:4月22日,四川召开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总结成绩和经验。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各地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来抓,挥汗鏖战、闯关夺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宜宾,脱贫攻坚成绩同样显著,去年全市75个贫困村达标退出、减贫6.1277万人;屏山县、翠屏区被表彰为2016年脱贫攻坚先进县。成绩不是终点。早在年初,宜宾就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全面发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确保今年全市6.7万贫困人口和180个贫困村脱贫真、脱贫实。接下来,宜宾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的各项要求上来,向着新的目标奋力冲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回顾成绩亮点、展望未来发展。四川在线宜宾频道将从即日起,推出“策马扬鞭自奋蹄 脱贫攻坚看宜宾”专题报道,展示宜宾各地脱贫攻坚的各项成果工作。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王奎 记者 曹洋)5月的天气,空气中隐隐已有燥热的气息,宜宾高县庆岭乡桥坎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场(以下简称“基层文化中心”)里,村里的男女老少正聚集到一起跳坝坝舞、打篮球、下棋......自有一番热闹非凡的气象;村文化室里,几个小孩子正在安安静静地读书。

庆岭乡桥坎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这样的情景,在高县已建成的11个贫困村基层文化中心里并不罕见。2016年,按照四川省政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七个一”基本内容,高县利用相关专项资金修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器材等,旨在通过基层文化中心建设,给群众搭建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让群众精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起来,最终改善群众生活达到全面小康的目的。

从不用手机到天天刷微信

文化的自觉参与改变了她的生活状态

5月9日,桥坎村的图书管理员袁成平正有条不紊地将散放的图书进行归类放置,“这已经成为了我的日常工作,除了这个,我最爱的是和搭档们一起跳坝坝舞。”说到自己的现在的“事业”,袁成平眼睛里闪着光。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爽朗大气的女人,一年前连家门都不怎么想出?

据桥坎村党支部书记秦培刚介绍,多年前,袁成平家的二女儿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脑瘫,这成了崩在袁成平心中的一根弦。“每天睡不好,时时刻刻想守着她,但是看到她又觉得生活没有盼头。”

庆岭乡桥坎村居民家悬挂的家风家训

桥坎村基层文化中心的建立改变了袁成平的生活。“当时考虑到袁成平家庭的特殊情况,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集体活动改变她的精神状态,毕竟她才四十岁出头。”秦培刚说到,依托所在的基层文化中心,村两委积极组织袁成平跟着社区的老体协会以及文化馆进行广场舞的学习,时间一长自然而然,袁成平现在已经成为桥坎村坝坝舞的“领导者”。

“当时叫我去跳坝坝舞,我还不乐意,通过村两委的引导和自己的尝试,我的眼里逐渐呈现了另外一个世界。”袁成平对记者说到,“现在,我也愿意让公公婆婆多带带孩子,自己多出来和大家交流、学习。”

“以前她连手机、微信都不怎么用,自从我们一起去跳了坝坝舞,她现在可'潮'了,经常微信约我们一起出门呢。”袁成平的广场舞搭档罗洪芳笑道。

在高县,像袁成平一样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改变生活习惯的人不止一人。近年来,高县通过家风教训诵读、评比,“最美农户”评比、开展忠孝文化传承等活动,逐渐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同时,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旅游文化为重点,每年开展以送展览送演出送图书等为内容的送文化下乡活动60场以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到处的村里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吵嘴的人少了,跳舞的人多了;懒汉少了,地里的庄稼越长越好了。”高县教育体育和文化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到。

从90平方米到650亩

农业技术的普及激励农户产业发展信心

在与桥坎村一山之隔的来复镇通书村基层文化中心文化室里,种植大户李世雄正在和通书村党支部书记何勋进行一场交流,“何书记,我家种的桃今年要试投产了,什么时候能够请农技专家来培训,教教怎么‘去果’。”

这个只有9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室,担起了教导通书村村民“通书明理”的重任。据何勋介绍,近一年来,通书村至少每月都举办一次农民夜校,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感恩教育和政策宣传等形式,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产业发展观念。

来复镇通书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栏

“每次的农民夜校我都去听。以前家里种植果树我就不怎么管,去听了几次才发现这里面大有学问。”村民何志均对记者说到,有专家来的时候就去文化活动室“听课”,平时遇到不太懂的问题,就去图书室借农业科技相关书籍学习,现在基层文化中心还配置了电子阅览室,还能上网查阅很多资料。借着村里的“技术潮”,何志均种了5亩多桃树。

“通过技术培训,很多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现在全村已经种植了650余亩桃树,这都是小小的文化活动室带来的能量。”何勋说到。

记者在通书村基层文化中心看到,图书室内文化类、科技类、政经类等各类书籍有序排放,村民借阅十分便利。

据高县教育体育和文化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高县积极实施“三统筹”做法,推动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服务,进而提升全县人民的文化水平。此外,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打造基层文化队伍,力争实现基层设施的良性运转、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高县将再建63个基层文化中心,实现28%村社区覆盖率,其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将通过全县统一规划,以3P模式统一进行,在2019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