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宜宾珙县:特色文化搭起扶贫“桥”

http://www.scol.com.cn  (2017-04-28 08:02:29)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开栏语:4月22日,四川召开全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总结成绩和经验。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各地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来抓,挥汗鏖战、闯关夺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宜宾,脱贫攻坚成绩同样显著,去年全市75个贫困村达标退出、减贫6.1277万人;屏山县、翠屏区被表彰为2016年脱贫攻坚先进县。成绩不是终点。早在年初,宜宾就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全面发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确保今年全市6.7万贫困人口和180个贫困村脱贫真、脱贫实。接下来,宜宾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脱贫攻坚总结推进会的各项要求上来,向着新的目标奋力冲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回顾成绩亮点、展望未来发展。四川在线宜宾频道将从即日起,推出“策马扬鞭自奋蹄 脱贫攻坚看宜宾”专题报道,展示宜宾各地脱贫攻坚的各项成果工作。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曹洋)“我们凤凰的草根演员演得好,这样的电影该多拍多放。”4月18日晚,宜宾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苗寨文化活动广场里,村民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苗族电影《姑娘神》。该电影由玉和苗族乡和罗渡苗族乡自导自演,在罗渡乡王武寨进行取景,用本土的草根演员诠释着即将失传的苗族文化。

《姑娘神》的拍摄地王武寨所在的槽门村是传统的苗族聚居村,苗族人口占72%。槽门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罗渡苗族乡副乡长郭朝军介绍,在槽门村的脱贫政策研究时,罗渡乡就计划借助特色苗族文化,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出一条文化旅游的扶贫发展路线。

山区里藏着的文化宝藏

海拔750米的槽门村风景优美,抬头可见连绵群山,低头阡陌交通、遍地山花野草。但由于交通条件限制,全村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以传统种养殖为主。如何调整槽门村的产业结构、实现村民收入模式的改变,成为了摆在槽门村眼前的问题。“槽门村是苗族聚居村,由丰厚的苗族文化底蕴,保留完好的苗族蜡染、苗族古歌是省级和国家级非遗,为什么不将槽门村最有特色的原生态苗族文化开发出来呢?”

资料图

在这样思路的引领下,2015年,罗渡乡尝试举办了第一届花山节,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带动了贫困户的发展激情。2017年3月10日,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第二届苗族花山节在槽门村举行。“根据第一次办节的具体情况,第二次我们加了很多思路进来,比如将贫困户家作为花山节期间临时农家乐供游客用餐,将工作人员的盒饭打包给贫困户,售卖苗族特色产品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贫困户的增收。”郭朝军对记者说到。

叶文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7年花山节期间,三天内叶文端就为工作人员提供了盒饭430盒。“每盒盒饭15元,除去成本,三天的纯收入就有两三千元。”叶文端对记者说到,“以前觉得办节和我们村民没什么关系,真正参与进来才发现其中的商机。”下一步,根据自家优势地理位置,叶文端还计划修建一座农家乐。

让文化走出山区 走上“舞台”

早在花山节前,借着珙县“红红火火过大年——文化大赶场”的机会,罗渡乡和玉和乡就曾带着乡里独特的苗族蜡染和芦笙等进行展示,“我们曾多次将乡里特色的文化带出去,希望村民能够见识更多,打开思路。”槽门村驻村干部杨明贵介绍,无论是省、市、县的民俗文化展示,罗渡乡都尽量让村民们外出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互相借鉴学习。

芦笙舞表演(资料图)

“花山节当天我卖了四块小方巾,收入了600元。”王力洪是苗族蜡染技艺的代表性继承人之一,已从事蜡染事业40余年,“走出去”让她的思路更广了。“有次我在成都,看到贵州有个同行的蜡染,她用的麻布特别好,蜡染看起来也特别有质感,看到她的这个情况,我打算从布料上再对我家的蜡染进行改进。”

和王力洪的情况相似,玉和苗族乡凤凰村的村民熊玉兵靠着“卖文化”也走上了致富路。在一次民俗文化展示上,熊玉兵靠着精湛的芦笙制作技术,和一位贵州的顾客结下缘分,从此熊玉兵走上了“订单文化”之路,“靠着定做芦笙,每年都能挣好几万元。”

“身边人”的成功也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的自信心,现在整个苗乡都在讨论如何把苗族文化利用好发展好,让文化旅游真正实现“让传统的更传统,在传统之上实现创新。”

苗族文化 吹响了扶贫号角

那如何才能利用好苗族传统文化?玉和乡的思路是将传统苗族文化搬上荧幕,搬向舞台。“通过玉和苗族乡农民文化理事会凤凰分会,我们规模化地组织村民演出,不仅在节庆活动进行演出,在平时也能通过演出挣钱。”据凤凰村村文书杨代强介绍,村民加入演出,不仅能够利用好空闲时间,还能实现资源的转化利用,将文化真正变成财富。

资料图

凤凰村贫困户车华便是通过演出,走出了一条脱贫路。自加入农民文化理事会以来,车华利用自身拥有芦笙吹奏和强大的舞台表现力,迅速聚集起了一大批“粉丝”,让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自己的才艺得到了认可,对生活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车华说到,仅仅去年下半年,通过文艺演出他就获得了万余元的收益。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无论是槽门村还是凤凰村,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将集体经济的收入纳入了考虑的范畴。4月初,凤凰村组织了梨花节观光活动,通过舞台观光区售票、长桌宴售票、篝火晚会消费等活动获得了近万元的集体收益。“收入虽然不多,但是却给我们打开了思路。”杨代强对记者说到,现在我们的活动规模小、限制多,但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游客数量的增多,这笔收入发展的空间则令人欣喜。

据了解,在珙县的苗乡,塑造特色的乡村文化风貌,打造一村一品的乡村文化,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镇已成为了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因地制宜地在文化、旅游和扶贫之间搭上一座“桥”,用苗族传统文化来为扶贫“造血”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