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宜宾屏山县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助力群众脱贫攻坚

http://www.scol.com.cn  (2017-06-13 15:48:06)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张忠银)“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息率放货、财政贴息的信用贷款。”屏山县柑坳村支部书记曾庆林正在给参加“农民夜校”的贫困户“支招”。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从农民思想教育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斩“穷根”。 屏山县屏山镇立足实际,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等形式,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民培训,让授课老师与村干部、农民群众聚在一起聊政策、谈发展,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让群众在闲暇时间“充电”,引导群众摆脱“精神贫困”,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精准谋划:为群众补充“营养液”

“您认为‘农民夜校’重点是农技培训知识培训,还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培训?”屏山镇开展了调研,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存在一定“坐”、“ 等”、“靠”思想。

“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和生产环节,依据生产、经营两条主线设置课程,培训内容包括各产业生产领域关键技术、农产品销售及服务、农村第三产业与服务业、公共道德、卫生与健康、民生政策等。”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萍对开办“农民夜校”全程策划。

为此,她树立培训新理念,组织教师围绕培训内容,编写书面教材,印制实用技术资料,购置声像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力求培训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夜校还积极推进 “固定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组织群众到现场观摩、学习,将脱贫政策、实用技术、致富经验、文明新风等“精神补给”送上门,提升贫困群众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意识,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

量身订制:打造脱贫“桥头堡”

“以前以为母牛和母猪一样,三天以内都可以配种,配了好几次都不成功。通过参加夜校培训,我才知道母牛配种的时间就在几个小时以内。”村民王寿君讲述了他参加夜校的经历。

“农民夜校”教师库由驻村工作组牵头,镇农服中心、畜牧站、社事中心等部门配合,“精挑细选”具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熟悉法律知识、懂农村实用技术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组成员、农技员等组成。他们定期定期进村、到专业合作社或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16年以来仅柑坳村就先后组织贫困户开展茵红李、肉牛养殖等技术培训20余次,还与村两委组织贫困户代表、村民代表等到锦屏镇万涡等村学习脱贫先进经验,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

针对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年龄偏大、交通不便的群众,还开通了“流动课堂”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进行授课,多种形式开展学习,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使“农民夜校”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桥头堡”。

上下联动:为群众铺就“致富路”

屏山镇将开办好“农民夜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建立健全了夜校学习制度、学员管理制度、考勤、会议记录、课时登记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夜校的管理,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屏山镇党委书记杭小洪说:“农民夜校统筹了全镇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夜校的主渠道、上下联动,邀请镇各行业负责人广泛参与积极配合的教育培训体系,探索运用先进的培训模式,每年对群众开展不少于20天的培训。”

据了解,他们还计划举办系统培训班。一是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全天候长班培训,提升学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吸收优秀学员参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学员学完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颁发学历证书。

据了解,2016年以来,屏山镇率先在3个贫困村组建“农民夜校”,继而推广到12个村,开展思想政治、法制、新风、技能培训30余次,培训群众2100余人次,“农民夜校”成为扶智、扶志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全镇经济发展迅速,硬化村组公路80多公里,壮大发展天钱羊业等农村专业合作社73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05元增加到11229元,年均增长13%,如期实现462户1774人脱贫。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