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打造万亩亿元产业 “两条腿”走路加速宜宾珙县蚕桑产业升级发展

http://www.scol.com.cn  (2017-09-13 15:10:34)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收购蚕茧

制作桑枝食用菌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曹洋)9月12日一早,宜宾珙县底洞镇芭蕉村,在一片青油油的桑林里,村民何保田正在自家标准化蚕棚熟练地拾掇着自己的蚕种。“今年靠蚕茧收入和小蚕共育就收入了7万多元,马上还要种桑枝食用香菇。”何保田边弯下腰喂蚕边说,“桑叶可养蚕,桑枝可用来种菌子,桑果可以卖鲜果、酿酒,桑园里还可以间种其他作物……”

芭蕉村只是珙县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和桑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6年,珙县蚕业综合产值达到9.18亿元,同比增长6.86%;截止2017年8月底,珙县仅蚕农茧款收入就已达2.5亿元。

一棵桑树何以带动一串上亿元的产业?

科技支撑、保价兜底

当天,珙泉镇永福村村民李孝根也正在桑园里忙活着摘桑叶,“今年行情最好的时候,蚕茧能卖50元一公斤,比以前的年份都要好。”

为什么珙县的蚕茧能卖这么高的价格?“茧的质量好,价格自然就高。”据珙县蚕桑办副主任代家权介绍,在蚕桑养殖上,珙县主要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发展管理模式,让龙头企业为蚕农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保障,“技术跟上了,蚕茧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龙头企业的带动让全县的蚕桑产业都能均衡发展。”代家权说道,公司和专合社有计划地指导蚕农,促进蚕桑品种的优良化,消毒防病、技术服务的统一,“目前珙县小蚕共育化程度达100%。”

“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是必要的,但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关键是要让农户底气、有发展信心。”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李要君介绍,为此,智溢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国际生丝价格测算制定一个最低保护价格,确保蚕农的利益。

此外,为保证珙县的桑树种植面积、提高优质茧的产出率,自2017年开始,智溢公司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每亩桑园支付给农户200元的租金,又将桑园零租赁费反租给蚕农经营。“自己的土地,公司还会给我们租金,我的十亩桑都能收入2000元钱。”

“这种态势之下,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非常可喜,今年春夏蚕生产单产、质量、均价创历史新高,促进全县从事蚕业发展的贫困户和蚕农同比户均增收38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代家权说。

拉宽、拉长产业链

走进珙县孝儿镇蚕茧站,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将桑枝混合物碎屑进行装袋和真空消毒。“每年九十月份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又要收蚕茧,还要用桑枝种菌子。”孝儿镇宝兴村村支书王祥兵说。

去年,王祥兵和几户村民试种了800袋桑枝食用菌,“本来只是想试试,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800袋菌子赚了2000多块钱。今年很多村民都找我预定,村里计划发展十万袋桑枝香菇。”

“我们不能在一根丝上吊死,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两条腿’走路才更稳健。”代家权说,复合经济、循环经济才是发展路径,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提高亩桑效益,拉宽、拉长蚕桑产业链。

经过考察研究,珙县决定发展桑枝食用菌,并从湖北专门聘请了专家进行指导。“如果蚕茧能实现5000元——7000元一亩,每亩桑枝食用菌能够挣3000元——4000元,那么万亩亿元产业不会是梦想。

截至目前,珙县已累计生产桑枝香菇500万袋,纯收入一千余万元,桑枝食用菌已成为珙县农民收入一个新的增长点。

产业链不仅要拉长,也要加宽。蚕农们还在桑园里套种紫红薯、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黑豆和蔬菜,并在桑园推行养殖土鸡、黑猪等,形成了“桑-蚕-菇-肥”、套种的循环经济模式。

据悉,珙县60个贫困村已有33个将栽桑养蚕、蚕业综合利用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参与贫困户223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32.2%。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