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宜宾:深耕特色文化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1 10:45:40)  来源:宜宾日报  
编辑:颜婧罗友莉  

脱贫致富快,产业带动是关键;产业要发展,特色资源是重点。

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依托其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技能传习、旅游、农业、生态等相融合,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等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撬动”脱贫攻坚的一个有力“支点”,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将丰盈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

扶智+扶志

就业扶贫让无业者从自卑到自信

“今天就能把这幅秋菊拿去装裱。”6月23日,记者在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见到了正在进行麦秆画半成品加工的郝从群。右手拿着小镊子、左手压住麦秆画局部装饰,郝从群对自己创作了3天的麦秆画进行着最后的完善工作。

从无业者到技术者,郝从群在传习馆找回了自信。

2001年,郝从群在当地医院检查出眼睛视网膜脱落、玻璃体混浊以及白内障。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左眼几乎失明,右眼则是2000多度高度近视,这对于当时还未满30岁的郝从群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当时觉得自己成为了废人,很多事情都做不到,出门遇到人都不敢轻易打招呼,害怕认错人。”郝从群回忆道。

2015年1月,郝从群从朋友口中了解到麦秆画后,来到传习馆学习,从最开始的培训到独自制作,郝从群花了2个月的时间。“虽然我眼睛不好,但是这个可以带回家慢慢做,而且一幅画有很多工序,和别人分工做也可以。”郝从群告诉记者,现在她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而收入高的工人每月能拿到几千元。

麦皮熨烫、麦皮掏心、麦皮拼贴、分解图纸、分块烫色,每一个工序,郝从群都做得很顺手,在传习馆负责人白永高看来,郝从群算得上是麦秆画制作的“老手艺”,尽管其制作的作品有限,收入不算太高,但是却让郝从群有了从自卑到自信的精神转变。“我们这里麦秆画制作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下岗职工、残疾人,希望通过培训让他们重新就业。”白永高介绍道。

“传习馆致力于整合和传承民间民俗特色技能和特色文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白永高向记者介绍道,在2000多平方米的传习馆内,植秆(麦秆画)文化、汉儒文化、僰苗文化、耕作文化都有相应的传习室,会不定期开展正规化和常规化的“传”和“习”。

“上个月参加了深圳的文博会,带去了几十幅麦秆画,4天售出了3万多元的画。”白永高说这话的时候,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由于麦秆画全部为手工制作,每一幅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便有大的订单也不敢接。面对这样的情况,白永高说,将扩大培训范围,将技艺带到农村基层,培养更多的下岗职工、残疾人、贫困户,让他们成为麦秆画的制作者与传承者。

传统+现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扶贫中闪光

在离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70公里左右的珙县罗渡苗族乡槽门村,有这样一位传承者,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力洪致力于苗族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技艺的融合。

“我从16岁开始,便跟着姑祖学习蜡染、苗绣,时间飞快,今年我都64岁了。”王力洪一边拾掇工具一边向记者介绍,蜡染一般分为调蜡、碾布、绘图、煮布、洗蜡等步骤,色调多以蓝白为主,图案多为几何形和花卉,“很朴素,很有我们苗族的特色。”王力洪说,结合现代人的需求,现在蜡染的布料除了能制作成服饰,主要还是以围腰、桌布、枕巾、围巾、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我的3个女儿1个外孙女跟着我学习技术,外村收了1个徒弟,算起来我只有5个传承人。”王力洪说,一有机会,她就会进行苗族蜡染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蜡染,喜欢蜡染的服饰,也希望槽门村能够因为蜡染技艺,让更多人关注,早日脱贫。

“6月初,我去参加了成都的国际非遗节,带了20多件展品去,向世界各地的人介绍,效果很好,也售出了部分围巾和方巾。”王力洪自豪地说,节庆活动是宣传蜡染的最好机会,但也需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宣传。每一年的技艺传授都是在农闲时候,尽量做到务农蜡染两不误。王力洪介绍道,

“苗族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扶贫工作中闪光,我们也在全乡进行着推广,同时响应市县开展的针对非遗传承人的专题培训活动,增强保护和传承意识。”陶兴文作为罗渡苗族乡综治办主任,据他介绍,罗渡苗族乡十分重视以非遗发展来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全乡还有294户1011人未脱贫,其中槽门村今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旅游+扶贫

自家屋门口挣钱最安逸

整村脱贫,槽门村凭什么?驻村第一书记周磊回答了这一问题。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是村上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法宝。”周磊说,槽门村作为珙县2017年退出贫困村,2016年就被宜宾市列为“文化旅游示范村”之一。为挖掘发展苗族文化,推动文化旅游扶贫的发展,今年年初,槽门村将民族文化场地“花山场”进行了升级打造,以“花山场”为中心、蜡染传习室为重点,布局旅游环线,举办了“花山浓情”苗族文化节,吸引游客数万人,而贫困户也在此次文化节中获得“丰收”。

贫困户熊家连就是其中的代表。“文化节的时候,我主要在花山场卖炸土豆,4元一碗,两天算下来有近千元的收入。自家屋门口挣钱最安逸了!”熊家连坦言,正是趁着文化节,她和村民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贫困户不用交摊位费,外村进来的小摊小贩就需要交20元—50元/天的摊位费。”据周磊介绍,为了帮助贫困户增收,除了免去其摊位费之外,文化节活动场地的升级打造还专门请了当地贫困户务工,增加其收入。据统计,在“花山浓情”苗族文化节举办的两天时间里,贫困户的总收入达10万元以上,而广告位费用、摊位费以及停车位费等,让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左右。

“融合特色文化旅游,我们村还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周磊介绍道,槽门村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为切入点,倾力打造了120余亩“荷塘月色”莲藕种植基地,该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不仅为村上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而且莲藕种植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进入丰收期,困难群众收益同比往年将翻五倍。周磊说,今年下半年,莲藕种植基地就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纵观全市,槽门村只是“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

据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宜宾正全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挖掘传播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策划举办多样民俗文化活动、文体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让贫困村、贫困户吃上“文化旅游饭”。(宜宾日报 罗友莉)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