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建设经济强省

http://www.scol.com.cn  (2016-04-13 14:30:42)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李艳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作为我国内陆腹地,正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必须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打牢核心支撑。

一、深化认识,打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与供给侧对应的是需求侧,二者是经济运行的两个不同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也就是实施需求侧管理和实施供给侧管理,前者主要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改善。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可以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实现增长。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增长就需要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持续改善来实现。从供给侧的生产力构成来看,至少包括五大要素,即劳动力、土地和土地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管理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支撑主要是体现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为代表的要素投入上,增长的形态也表现为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的粗放型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的人口红利消失,资源压力加大,常规项目的边际效益递减,要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只能依靠科技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从经济形态来看,与生产要素动力转换对应的经济形态就是产业由低端走向高端、由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由低技术含量走向高技术含量、由低竞争力走向高竞争力,由高消耗高污染走向低消耗低污染,其表现形式就是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同时,从增强供给结构对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看,也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政治经济学市场运行理论,市场供求失衡不仅意味着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而且表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都出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灵。当前的现实是供给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低水平的、重复的、无效的供给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每年到境外采购日常商品达到5000亿美金以上,造成大量国内消费需求外流。而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造成这种供需结构错配矛盾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从我省的实际来看,全省投资率已经达到80%以上,增长的空间有限,消费拉动力增长缓慢,出口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将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对经济产生大的拉动力,因此,需求管理方面传统“三驾马车”支撑乏力,必须要在供给侧上寻找出路,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上,这样才能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才能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抓住关键,着力解决好供给侧的结构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明确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供需匹配错位”“供需结构落后”的问题。对此,中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去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去房地产业中的高库存,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负债率,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税费、财务、电力、物流等成本,补扶贫、农业、生态、公共服务短板等。

从中长期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要素资源由中低端产业流向中高端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

针对以上短期和中长期任务,省委已经作出了全面部署。如针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省政府提出了分类推进去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创新、降低税负成本等17项工作举措,明确了具体的责任部门,并即将形成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操作办法。针对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省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首先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省委对此专门作出了“决定”;在产业方面,省委提出了发展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发挥政府政府作用、增强市场活力方面,全省按照中央部署,正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各类要素改革等一些改革举措。因此,当前解决好供给侧的结构性难题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扎扎实实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落实。

三、坚守底线,在保持中高速增长中不断改善民生

经济增速下降,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结果,但如果增速下降幅度过大,就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民生和社会问题,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稳定经济增长和民生两条底线,努力在推进改革、保持中高速增长中不断改善民生。

要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集中力量抓好631个全省重点项目、100个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挖掘消费增长潜力,继续组织好市场拓展“三大活动”,以消费省级带动产业省级。要大力调整优化外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推动外贸企稳回升。要大力实施创业四川行动,努力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取得突破。

要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难题,真正补齐民生短板。要把推进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好省委扶贫攻坚系列专项计划和专项行动,努力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要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建立符合我省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做到全省各族人民都能老有所依、幼有所长、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综合施策,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实效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为解决政府过度干预或过度宏观调控的问题而提出的改革思路,本质上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对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要综合施策、科学施策,集中精力解决好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的职能。要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好的“抓手”,避免把“有形的手”伸得过长。同时,要避免“甩手”,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扫清市场体制机制障碍,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要提高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协同性。供给侧改革政策工具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政策组合、提高协同性。要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性,在用好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找准结合点。要加强短期和中长期政策措施的协同性,既要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上取得进展,又要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全省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确保每项任务在各级各部门均能落到实处。要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改革的重要意义、经验做法,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要有效防范改革风险,对改革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化解产能过剩、处置“僵尸”企业带来的企业关闭、职工下岗等问题要认真评估,制定好应对举措,确保做到蹄疾而步稳。要强化督促检查,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严肃问责,确保中央、省委的安排部署落实落地,并取得实际成效。

(李艳梅)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