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宋成均)“好得王书记帮我协调贷款,不然的话我这房子是修不起来的。”宜宾长宁县硐底镇七坝村2社村民邓世均指着自己快要完工的新房介绍说,早就想修新房,房子修来没钱了就停了下来,得到贷款钱才又开修的。
王锋给村支两委干部商谈产业发展情况
邓世均口中说的王书记就是七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锋,也是今年长宁县选派的21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之一。2009年,王锋大学毕业后从浙江来到长宁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2012年他又以选调生的身份扎根长宁。
“贫困户家中灯光非常黑暗,厕所、厨房非常破败。”王锋说,贫困户的境况让他很震惊,也是他从来没有想到的。虽然自己也来自农村,但是作为下派的“第一书记”,第一次来到七坝村后,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两种农村的差别。
因为是外地人,平时说“普通话”的王锋到村任职后,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竟然是“语言”和“沟通”。
“和老百姓面对面的沟通,必须要用四川话、长宁话,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百姓的心坎里,去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王锋介绍说,自己到长宁县已经接近六年了,先前的工作环境说普通话没问题,而现在要让百姓把自己当做七坝村的人,说长宁话就尤为重要。
在村支两委班子的帮助下,王锋很快就“学会”了长宁话,不仅能够和老百姓面对面顺利沟通,甚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也能应对自如。然而,对于他这个第一书记来说,学说长宁话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第一书记”的工作中,需要他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
王锋(右二)为贫困户支招
“这个东西我们在外面都没听说过,你们第一书记是不是在外面被骗了,在乱搞、瞎搞哟。”王锋说,他们刚开始成立微信平台的时候,很多人就给村支两委的人如是反映。
原来,王锋在走村入户的时候了解到村里很多人在江浙打工,结合村级事物的不断发展,他萌生了创办微信平台的想法,希望通过定向宣传,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发展。在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七坝村成功创建了长宁县首个村级微信公众平台,并开设了精准扶贫、优惠政策、村民普法、七坝好人等栏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不久,他又在微信平台上增加了特色农副产品交易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平台的内容和功能。
会说长宁话以后,王锋对自己的工作也更加自信。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谈心。在与村民一次次的交往中,他对七坝村的村情面貌有了更加具体清晰的认识。村民邓世军因为身体残疾,没有能力翻新住房,王锋和村支两委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帮他在银行协调了贷款,让建房资金有了着落。最美长宁人——爱心孝老模范彭介琼家境困难,王锋在了解了她家的具体情况后,又积极协调,帮她购买了鸡苗和饲料。
王锋(左一)和农户一起劳动
“王书记来我们村上后,多次来关心问候我们家庭,对我们家庭很关心。”彭介琼说,开始王锋提议让她去就近企业上班,但家里离不开她,瘫痪的公公需要她护理,后来王锋就给她家提供了一些鸡苗和养鸡的技术,送来乐饲料等,“我在家里护理公公,同时养点鸡来增加点收入。”
帮助村里的老人干农活,做理疗,为村里的残疾人申请轮椅……所有这些事,让王锋感受到了真实、也感到了充实。但对他这个第一书记来说,仅有真实和充实是远远不够的。
“我觉得我来七坝村和老百姓沟通交流还不够。”王锋认为,只有第一书记双脚丈量过的地方,跟老百姓说话才有真正的底气,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疾苦。
王锋介绍村上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只有依托产业发展,穷困脱贫才有造血功能。为此,王锋与村支两委东奔西走,找项目、做规划,根据七坝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对接,让村里的扶贫产业更具前景,让群众脱贫更有动力。
王锋说,七坝村村支两委经过多次的外出考察对接,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村社干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下一步打算通过支部加合作社加农户加基地的方式,发展三角梅、珍稀苗木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很多人都说,村上哪有那么多事情做。而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王锋说,“我到七坝村当了第一书记后才发现,村上缺项目、缺资金等等,但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第一书记这条路不好走,但是我有坚定的信心当好我们七坝村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