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县粉条如何“烫”出大市场

www.scol.com.cn (2019-01-10 16:17:52)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曹洋)烫火锅、炖土鸡、蚂蚁上树……一年四季,粉条都是很多人餐桌上的一道菜。而粉条市场的火爆却让宜宾市高县羊田乡大坪村村民苏光琼又喜又忧。“我家的粉条作坊每天都开足马力生产,一年生产6吨,下一批已被预定完,现在已经不敢再接单了。”

在羊田乡,不少粉条生产作坊都有这样的苦恼。记者随机咨询了几家羊田粉条生产作坊,村民均表示,手上已经积压了一些订单,暂时不接受新的订单了。

据了解,高县羊田乡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开始生产红苕粉条,是川南红苕粉条生产起源地之一。“羊田粉条”因久煮不烂,晶莹剔透等特点闻名川南,产品远销至海内外。但与大部分农副产品一样,在尝到市场的甜头后,“羊田粉条”也遇到产能不足、“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继续扩大规模等“甜蜜的烦恼”。

市场火爆 但很多生产者不敢“放手”接单

苏光琼一家是羊田乡有名的粉条生产作坊,夫妇俩已经做了17年的粉条,靠着新老顾客的口口相传,今年刚入冬,苏光琼就已接到了6吨的订单。“把这批订单做完上半年就过去了。”苏光琼说,每年粉条产销三个月旺季时期,一家人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一根细细的粉条,已经成了羊田乡及附近几个乡镇的致富奔小康的法宝。目前,羊田乡辐射带动周边蕉村镇、罗场镇、落润乡等地建成“羊田粉条”产业示范带,2017年产值约1.6亿元,预计高县今年粉条产业综合产值可达6亿元。

市场火爆的背后,却也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羊田乡中心村村民李兴虎家的作坊去年生产粉条6吨多,今年与村集体公司合作,入冬到现在已经产了10多吨,“销量变高了,产量却跟不上,现在还有近1吨的订单没做。”李兴虎说,“眼看着有钱不能赚,有点可惜。”

稍微大一点的粉条加工厂,也面临着产能问题。大坪村苗子弯组村民龙希兰的粉条加工厂也在加班加点生产,但也不敢“放开手”接单。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去年,她的加工厂产出粉条100多吨,产值近300万元。“但多了就不敢接单了,厂子的产能已经到了极限。”

市场需求量大,但产能却跟不上,原因在哪?

转型困难 规模、人才、技术等成制约因素

规模、人才、技术成为产能上不去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在高县,目前有各类粉条生产企业、作坊200余个,其中,家庭式作坊数量占比高达90%。以苏光琼一家为例,冬春等粉条制作高峰季节,夫妻二人昼夜忙碌,再请几个大师傅,勉强才能将6吨的订单完成。“即使产量上去了,小作坊生产的产品只能卖给农村集市、农贸市场中的商贩,无法进入大型商超。”苏光琼说,“又要提高产量又要被市场广泛接受,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厂房和生产线。”

此外,整个区域内,掌握羊田粉条制作核心技术的师傅仅有40多个。“每家产粉条,至少要五六个师傅在场,不然粉条的质量难以保证,村里的作坊都要排队等师傅的时间。”龙希兰说,虽然粉条师傅工资可达350元每天,但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

问题不仅在于作坊的转型和从业人员匮乏,高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万从平介绍,高县粉条产业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红薯品种落后,出粉率低、亩产低等问题。不仅如此,整个区域缺乏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导致粉条价格参差不齐。“这些问题局限了高县粉条产业的发展。”

谋求突破 探索引导规范经营、鼓励技术创新

打破困境,大坪村村民王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刚一家以前也是传统粉条手工作坊,但作坊的局限性让他意识到,必须要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企业才能进一步占领市场。

在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王刚筹集资金建立了高县宏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粉条的生产量迅速增长到400吨,不仅如此,王刚的粉条已通过食品安全认证,和成都不少火锅店、宜宾市内的超市和土特产店建立了供销关系。

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也让王刚尝到了甜头。今年,成都某商家向王刚预定了300吨粉条进行推广。下一步,王刚还计划与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万亩红薯生产基地,建立两条标准化生产线,打造完整的粉条产业链条。

王刚的行动也与高县的计划也不谋而合。万从平介绍,今年起,高县将广泛推广红薯新品种,提高红薯出粉率;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提升粉条产品质量;鼓励技术传承,培养粉条手工艺传承人;引导粉条生产者规范经营,力争到2021年,高县要建立6个红薯淀粉加工厂,粉条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