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宜宾珙县: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带动脱贫奔康梦想

www.scol.com.cn  (2017-11-27 15:15:44)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记者 何东 王扬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何东 王扬)娃娃鱼,学名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大家眼中的宝。在宜宾市珙县下罗镇育贤村,娃娃鱼更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宝,因为这一独特的资源,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该村已经通过了市级脱贫验收。村支书何良培表示,下一步,通过养殖产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都将再上一个台阶。下罗镇党委书记黄莉表示,除了娃娃鱼产业,下罗镇还因地制宜培育蚕桑、茶叶、经果林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最终在2019年实现全镇贫困村全面脱贫。

娃娃鱼带来商机 村民家门口就挣钱

在育贤村的一座山脚下,有一个大的溶洞,这便是娃娃鱼养殖基地。“我们这里,完全是模仿野生环境,让娃娃鱼在‘天然’环境下成长。”娃娃鱼基地负责人、育贤村的村支书何良培是一个“80后”,说起自己的养殖场,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因为要挣钱生活,何良培十多岁便外出打工。“2001年我到一个养鱼场打工,接触到了娃娃鱼,当时让我觉得很惊喜,惊的是这种鱼这么值钱,喜的是,我知道我的家乡珙县有这样的鱼,说明当地的环境也能饲养。”何良培说,当时他就萌生了要回来养娃娃鱼的想法,于是便在打工的地方认真学习技术。

2007年,何良培回到下罗开起了养殖场,除了自己发展,也带动起村民们开始搞水产养殖。

娃娃鱼不吃饲料,只吃小鱼,每年光“饵料鱼”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很快,养殖场周边发展起了养鱼场,除了为娃娃鱼供鱼料,也提供垂钓服务。“外面买的鱼料不到4元一斤,我给村民们保底收5元,如果他们在外面卖得更高,他们可以卖出去,卖不出去,我就按5元收。”何良培说,由于娃娃鱼是特殊的鱼种,搞养殖需要专业技术和条件限制,所以更多地从配套产业上带动大家致富。

产业作支撑 发展旅游经济助脱贫

经过几年的发展,养殖基地在当地和周边已经小有名气,特别是他的镇馆之宝,一条重约100斤的娃娃鱼“憨憨”,上过电视和报纸,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溶洞非常漂亮,除了作为天然的饲养场,我们还将通过洞内灯光的打造,开发溶洞旅游,洞藏酒等。我们村上成立了旅游专合社,让贫困户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也更加壮大。”何良培说,为了带动旅游,2015年他率先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开始,不少村民都不看好,认为不会有生意,没想到,2016年,他的农家乐产值就突破了一百万元。现在,随着溶洞要搞旅游开发,已经有10多户村民准备着手开办农家乐了。

一位正在溶洞内打扫卫生的村民说,以前他农忙时回家做活,一到农闲就出去了。这几年他已经不出去打工了,做了农活,就在养殖场打工,自己家里还要开农家乐,现在一年的收入,比他在外面打工好了不少,还能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

一带一廊一园一基地 发展绿色产业

除了娃娃鱼产业,下罗镇还因地制宜进行绿色产业发展。“ ‘一带一廊一园一基地’是我们的绿色产业发展思路,在兴隆村、农利村打造6000亩茶叶产业带,在保平村、合理村和育贤村打造5公里的蚕桑产业绿色走廊,在育贤、五星、秧田、梧桐几村打造集特色水产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观光产业园,建新、五星村建设有机蔬菜基地。”下罗镇党委书记黄莉表示,作为纯农业乡镇,下罗镇紧紧扭住茶叶、蚕桑两大核心主业,凸现以生态田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优势。目前,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全镇发展茵红李、枇杷、红心柚等经果林2000余亩。同时,通过培育大户加强管理,实现畜牧业稳中有增, 2016年全镇出栏生猪26250头,出栏牛2550头,娃娃鱼现存量达到50000余尾,中华鲟、鸭嘴鲟、大泥鳅等共计15000余尾。全镇5个贫困村都有了集体经济,在蚕桑大村,还指导发展桑枝食用菌,让蚕农通过采桑后的桑枝种植食用菌和有机肥,实现循环发展。2017年,保平村两位刚开始养蚕的贫困户通过发展桑枝食用菌,户均增收8000余元,信心倍增。

据了解,下罗镇5个贫困村已摘帽一个,2017年摘帽的贫困村育贤村已通过了市级脱贫验收,还有3个贫困村正自加压力发展产业。黄莉表示,脱了贫,他们还将进一步考虑如何持续发展产业助农增收,增强造血功能,让群众脱贫不返贫,在致富奔康的大道上越走越稳。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