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主角

www.scol.com.cn (2018-10-12 11:23:36) 来源:四川在线宜宾频道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四川在线宜宾频道消息(记者 曹洋 实习生 熊饶)10月10日,宜宾市珙县珙泉镇文化站书画室里,不少书法爱好者正在交流心得,室外,下棋、跳舞的居民络绎不绝。另一边,现在的文化站活动“阵地”已经显得拥挤,珙泉镇农民文化理事会理事长陶友昌正在为文化阵地的拓展做准备工作。

就在前不久,农民文化理事会这一起源于珙县珙泉镇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正式通过全国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专家评审,“最初创办农民文化理事会时,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影响。”陶友昌坦言。

这个由基层探索出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治理模式,是如何成为成为国家级示范项目?这一机制对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珙县,实地探访农民文化理事会制度。

困境

有阵地无人员有需求无供给

珙县教体文广局副局长罗允伟介绍,2014年以前,珙县的乡镇文化站大多是空牌子,有站无人,17个乡镇仅有6个文化专干,实际工作中涉及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比例更小。“政府主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效果也不好,群众想看什么、有什么意见,政府部门并不知晓。”罗允伟说。

乡镇文化站内的基础设施也没能很好的利用起来。罗允伟介绍,大部分的文化站因为没有专门人员管理,文化站内音响、图书、乐器等设备一应俱全却无人问津。“乡镇文化站的运营成本却不低。”罗允伟介绍,在阵地拓展、设施更新采购方面,一个文化站一年的运营成本约5万元。

资料图

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效果不佳,基层文化站内的设施得不到利用,另一方面却是农村群众对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档升级。

今年60岁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社区村民马宗华还记得,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带着家人走几十公里的路到场镇上看一场露天电影,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尤其是随着电视、手机的普及,想看的节目在家里都看得到。“那些演出什么的,都不新鲜了,能参与进去就好了。”马宗华说。

有阵地、无人员,有需求、无供给,政府“办活动”,群众不买账,投入不少却收效甚微,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度让珙县的基层文化活动陷入困境。

破解

活用文化站资源群众文化群众办

一边是文化站内闲置的设备设施,一边是需要场地和设备设施的群众,如何破解?珙泉镇走出了第一步。

2014年,珙泉镇组织了文艺爱好者,探索成立了首个群众文化理事会,将文化站的管理权交到了群众手里,这一创新让珙泉镇当年的群众文化活动次数和参与人数逐步增加,珙泉镇文化站也在当年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文化站”。随后,珙县将群众文化理事会经验在全县进行推广,经过不断摸索,群众文化理事会的内涵也不断增加,并更名为农民文化理事会。

在农民文化理事会中,群众不管是看还是参与其中演,或者参与其中进行管理,都是绝对的主角。

资料图

据悉,农民文化理事会成员均由群众推荐,由镇内的文化名人、社会文艺骨干和文化企业、民间演艺团体、演艺协会、文化共建单位代表等组成,基本涵盖了该镇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各类组织和个人。

农民文化理事会如何运行?罗允伟介绍,理事会的运行坚持党政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理事会根据本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制订活动计划,组织开展文艺创作、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有效对接。

“政府把文化设施、设备、经费等交给群众管理使用,农民成了文化活动的主体,文化部门则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这改变了基层政府以前什么都管的‘全包干’的状况。”罗允伟说。

展望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运行水平

目前,珙县17个乡镇均已成立农民文化理事会,并指导全县60%的行政村建立了农民文化理事会分会,吸纳各类社会文化团队230多个,汇聚演艺、书法、民乐、歌舞等14个专业协会,各类演艺人才3300余人。

来自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社区的小伙杨代强就是农民文化理事会的成员之一,杨代强自小热爱唱歌跳舞,是村里有名的“文化能人”,农民文化理事会给了他一展身手的舞台。“现在村里,乡里有什么活动,表演什么都由村民自己决定,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杨代强说,“今年品梨节,村民们送来了自己的节目单,都想把自己的节目展示出来。”

资料图

据了解,珙县洛亥镇、玉和乡等地的农民文化理事会每年都举办乡村春晚、元宵活动等,以村(社区)或文艺团体为单位参与演出,从“苗年节”“赶苗场”“花山节”“梨花节”到建立农耕文化传习馆、农耕文化乡愁记忆馆,当地文化活动已形成颇具特色的名片和品牌。

不仅如此,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还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县外、省外,中国非遗节展演、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大会、珙县非遗文化成都行等大型活动的舞台上,均有农民文化理事会的身影。

罗允伟介绍,下一步,珙县将拓宽基层覆盖范围,实现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在全县村(社)全覆盖,同时优化制度设计,推进阵地提档升级,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农民文化理事会发展“造血功能”,处理好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理事会运行水平。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