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边界“隔离墙” 珙县探索省际边界党建联动模式

www.scol.com.cn (2019-03-06 16:47:00)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曹洋)3月5日,天上还下着绵绵细雨。四川省宜宾珙县观斗苗族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熊华林驾车翻过两个山头,来到云南省威信县罗布镇郭家村党群服务中心。

“联动区下次‘讲评活动’啥时候搞?要请哪些贫困户上台讲脱贫故事?评选优秀的细则要不要再具体一点?帮扶干部表现反馈表做好了没?”刚见到威信县罗布镇郭家村党总支书记吴天钦,熊华林直说来意。

四川的乡干部和云南的村干部共同商议办活动,这在珙县观斗乡并不稀奇。2010年,为解决省际边界相邻地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矛盾滋生、发展滞后等问题,珙县观斗苗族乡联合威信县罗布镇建立了珙威省际边界党建联动区,并成立了“中共珙威省际联动区中心场支部委员会”,共同维护省际地区和谐稳定,带动川滇村民共同致富奔康。

建立联动区党支部

变“各自为政”为共建共享

珙县观斗苗族乡与威信县罗布乡接壤地带有川滇两省人口3000余人,当地人把这一区域称为“中心地区”。在“中心地区”有一条一街跨两省的中心场镇,在跨界处,曾有两家长期不和的邻居在街上建了一道“隔离墙”,这堵墙逐渐成为了两省的分界线。

一街分两省,让管理变得复杂起来。熊华林介绍,最直观的就是城乡环境治理不同步让街上的群众矛盾重重。“比如我们这里讲究门前三包,他们不讲究。”熊华林说,街是一条街,大家你来我往,自家出力别人享受,当时许多商住户意见很大。

但行政区划的限制让双方干部们在工作中放不开手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治理、矛盾纠纷化解……每一项都需要两边共同出力。

2009年,观斗乡萌生出建立联动区的思路,希望将边界地区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几个村,组建成“党建联动区”。有了这个想法,观斗乡便于与当时的威信县罗布乡(现罗布镇)进行沟通。“没想到对方一听也很感兴趣。”

不谋而合,立马上阵。随后,双方就开始了筹备工作,成立了跨省党建共建领导小组。2010年5月,珙威省际边界党建联动区正式成立,云南威信罗布镇郭家村的罗坪组、瓦房组、院山组以及四川珙县观斗乡的前进村三个村民小组纳入了党建联动区范围。

联动区内设立了中心场党支部,有30名党员,并协商产生了1名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分别由两地指派党员干部担任。中心场党支部党员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不改变党费收缴渠道,该党支部的办公地设在观斗乡前进社区,工作设备由两边共同添置,办公经费也由两地共同承担。并进一步成立以环境污染联治、社会治安联防、产业发展联建、公益事业联搞、畜牧防疫联免、文化活动联办、民族团结联谊为核心内容的八个党小组。

目前,联动区中心场党支部书记由珙县观斗苗族乡副乡长熊华林担任,副书记则由云南省威信县罗布镇一名干部担任。

联动区出招

“扮靓”边界山村

联动区设置多年,效果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

中心场上某商铺店主罗芳是观斗乡人,丈夫却是云南人。罗芳还记得,以前街上是一条泥巴路,路面窄,人们出行赶场很不方便。现在,场镇变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商铺标牌也打造成统一的苗家风格,观斗乡还出资在整个中心场安装了路灯,搬进场镇的住户越来越多。“在这里生活的无论是云南老百姓,还是四川老百姓,都是一家人,安装路灯理应一视同仁。”熊华林表示。

改变的不仅是场镇的风貌,还有连接川滇两地的一条条乡村道路。中心场镇到观斗乡白仁村有一条3.5公里的道路,由于60%以上的路基都要从云南境内穿过,道路久未动工。联动区建立以后,双方党员干部齐心协力,帮助协调土地,做通村民思想工作,道路硬化工作有序推进,当年就实现通车。

不仅如此,双方在脱贫攻坚和产业融合上也相互推动。

观斗乡前进村贫困户王宗武还记得,几年前由于母亲患病,他不得不返乡回家,没资金没技术,收入十分微薄。“当时云南罗布镇王棚山建立起了千亩黄金梨生产基地,我也想跟着他们种梨。”得知王宗武这个想法,熊华林主动与王棚山黄金梨专业合作社对接,学技术、选苗子,王宗武在当年就种下10多亩梨。现在,王宗武家的梨在中心场远近闻名,他也早已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此外,观斗乡“苗岭肉牛专业合作社”也已吸收了15户云南社员,帮助他们发展肉牛养殖。“观斗乡不仅帮我发展肉牛产业,教我技术,还为我从四川方面争取发展补助。”罗布镇郭家村泡桐社村民熊明刚说。

目前,联动区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据悉,联动区每季度都会召开由两省的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组成的评议会,确保脱贫攻坚项目干净、干部清廉、群众满意,也让村民讲村寨变化、贫困户讲脱贫情况,并评选出“好邻居”“四好家庭”等,增强村民凝聚力。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