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黔渝专家支招 让苗族文化“活”起来

www.scol.com.cn (2019-03-18 21:43:32)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颜婧记者 曹洋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曹洋)3月18日,宜宾市珙县龙茶花海“花海农庄茶园”里热闹非凡,园内“上演”的并非文艺表演,而是由中共珙县县委、珙县人民政府主办的苗族芦笙文化交流研讨会。来自川滇黔渝苗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围绕苗族文化发展传承中的问题、如何促进交流合作、如何让苗族文化“活”起来,走进更广阔的舞台,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据了解,苗族历史悠久、非遗众多,以芦笙文化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形式,沿袭至今已有3000多年,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发展最好的见证。

“芦笙文化是苗族文化发展的见证,如今却面临着传承人越来越少,芦笙曲目单一、民族特色和风格失传等问题。”研讨会一开始,云南省镇雄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杨洪清便抛出问题。

贵州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特艺系助教潘小红分析,造成芦笙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芦笙的改良起步较晚、参与芦笙乐曲的创作者较少,芦笙的普及和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年轻人对传承和保护苗族芦笙文化的意识淡薄。

筠连县芦笙协会秘书长艾卫民也表示,与芦笙文化密切相关的花山节也存在着传统礼仪缺失、节日文化被消解、传统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失传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杨洪清建议在各地建立苗族研究学会,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时机,开展苗族芦笙文化培训,并将苗族芦笙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以苗族芦笙歌舞文化为主题,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为青年创造就业机会。

潘小红则认为,应在芦笙改革及创作上多努力寻求突破;通过芦笙改革、新作品的创作创新和加大对外宣传来带动芦笙文化的繁荣发展。

而对于芦笙文化乃至苗族文化的保护,珙县早有探索。珙县苗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会长熊宗连介绍,近年来,珙县持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设立2000万元少数民族文化专项基金,助推“文化+旅游”、“文化+产品”融合发展;同时全力推动苗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少数民族技艺传承培训基地,定期开展苗族蜡染、苗族歌舞器乐等培训,目前已建成首批少数民族记忆传承培训基地17个。自2016年来,珙县先后举办苗族语言文字、芦笙、古歌等苗族文化传承培训班,培养苗族文化人才1500余人。

不仅如此,珙县还将本土民族文化送出了珙县,与川滇黔各地苗族同胞共同开展苗族文化展示、交流和宣传活动,到成都杜甫草堂全方位展示苗族古歌、芦笙演奏等文化特色,吸引了各族同胞对苗族文化的关注。

“虽然在文化传承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珙县苗族文化发展也依然存在着趋同化、价值传承后继无力等问题。”熊宗莲表示,下一步,珙县将加大与川滇黔渝地区苗族的交流与合作,创新苗族文化的留存载体,编辑《苗汉释义》,《苗语词典》,增加苗族文化的时代性和自主性,同时创新苗族文化的呈现形式、传播渠道和体验方式,利用主题文化电影、微电影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让苗族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并在文化产品的参与互动性上下功夫,让更多游客参与进来。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