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珙县:灾后重建塑造文明城市特色“风景线”

2019-10-25 18:00:2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曹洋)10月25日早上七点,天刚蒙蒙亮,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大农贸市场周边街道就已经热闹起来,和以往不同的是,摊贩们如今在专门设置的“6·17”灾后重建农副产品临时经营点进行经营活动,秩序井然。

地震后的农贸市场恢复了热闹,破碎的路面恢复平整,C级危楼穿上了“新衣”……这让巡场镇居民杨晓蓉感慨不已,这是“6·17”地震后珙县的改变,也是珙县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改变之一。

据了解,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覆盖面广、牵涉范围大、关联度高的社会系统工程。受“6·17”地震的影响,这项工作在珙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何将创建工作与灾后重建有机融合,将这张含金量颇高的城市名片收入麾下,珙县交出了一份答卷。

突如其来

地震给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带来新挑战

珙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珙县被命名为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2018年—2020年是珙县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

“然而,地震增加了所有工作的挑战性。”上述负责人表示,地震不仅造成了珙县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的损伤,更让不少群众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因此,灾后恢复重建,不仅要建设物质家园,还需要建设群众精神家园。

创建工作难,难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珙县住建城管局副局长邓仕勇介绍,地震发生后,珙县各类基础设施和市容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区两大农贸市场直接成了危房,500多家摊贩“无家可归”。

“市容市貌修复还能再等等,但群众的‘菜篮子’不能等。”珙县住建城管局执法大队中队长吴天刚回忆,地震发生第二天,就有摊贩想返回危房继续经营,不少摊贩甚至在街边摆起了摊儿,街面一度无序。“让群众从危房撤离不要摆摊儿,不少群众还出口伤人。”

同样的困难也摆在了珙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副大队长李川的眼前。李川介绍,地震导致了城区多处地下停车场受损,大家纷纷选择室外停车,但全城有4000多辆机动车,室外停车场根本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大队16名警员不间断对街面进行疏导,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允许市民路边停放车辆。”李川回忆,6月底,随着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交管大队决定在7月5日恢复城内交通秩序,并给每位车主发放了温馨提示,然而7月5日,一场5.6级的余震让之前的筹备工作化为泡影。“不少群众都觉得特殊时期,为什么要较真?要重新开展街面车辆整顿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城市市容市貌、基础设施修复、街面管理、绿化亮化……一件件琐碎而繁复的工作,都亟待解决。

直面挑战

将创建工作与灾后恢复重建有机融合

上述负责人表示,灾后重建与创文工作中,完善市政设施、优化城市环境等是共同要素,因此,将两项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可以实现共赢,也可以为创文工作增加亮点。危房中的摊贩要撤离,群众的生计问题也必须要保证,文明城市的秩序也需要维护。

为此,地震发生两天后,珙县住建城管局就对巡场大农贸市场和茨梨农贸市场附近街面进行调整,设置了灾后重建农副产品临时经营点,将商家摊位调整至临时经营点,发现有商家在危房中经营,立即将他们进行转移。

同时,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难题,珙县住建城管局还聘请了6名临时市场管理人员,协助进行农贸市场秩序的管理。今年9月,巡场镇茨梨农贸市场经过维修加固后重新投入使用,100多名商家重新返回市场;新的农贸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预计到明年4月,所有商家都能调整到珙县金河新区新农贸市场。

群众的停车问题也在逐渐解决。“交管大队调整了15条背街小巷作为居民临时停放点,7月20日,珙县交通管理业务将恢复正常。”李川介绍,根据计划,珙县将修建占地约200亩的4个大型停车场,目前两个停车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针对部分停车场离主城区相对较远的情况,珙县已于10月中旬正式投放600辆电动小黄车缓解出行压力。

此外,为倾听群众心理诉求,宣讲文明城市创建,8月9日,珙县创建文明县城指挥部印发了《珙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包联责任制实施方案》,要求珙县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到包联小区参加义务劳动,帮助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和非法小广告等,同时,利用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庆祝活动,让群众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重塑珙县灾后形象的重要机遇,而灾后重建工作,也必将成为珙县文明城市一道特色的风景。”珙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珙县将继续发扬抗震救灾精神,通过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导受灾群众直面困难,尽早从灾难阴影中走出来,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主体意识,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美好新家园。

珙县文明办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