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珙县:易地搬迁“挪穷窝” 产业扶持稳增收

2019-10-31 16:02: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items/201910/19103116132024900010D409.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曹洋)“在柠檬专合社工作,离集中安置点的新家很近,今年都收入了好几千元。”10月31日,宜宾珙县珙泉镇中心村9社贫困户梁和琴背起背篓,早早地就来到山腰的柠檬地里开始进行采摘。搬了新家,有了“新”工作,收入越来越高……说到如今的生活,梁和琴喜笑颜开。

在中心村,和梁和琴一样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不少贫困户。珙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珙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确保集中安置点‘一点一产业’,分散安置户‘一户一主业’,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点一产业

安置点里的贫困户有了“新”工作

梁和琴一家原来居住在中心村九社,山高路远,生活环境和出行环境十分恶劣,然而在中心村,曾有4个村民小组的村民面临这样的境况。为改善贫困村民生活条件,当地在中心村三社投资1700万元修建了集中安置点,2018年初,全村24户99名贫困户正式入住。

“最远的贫困户,与旧址有好几公里,要回原地进行农事耕作十分不便。”中心村村支书何保杰介绍,让贫困户搬家很容易,但要让他们能留得住,稳增收,能致富却是难题。

根据珙县扶贫开发局的规划,要保证贫困户增收,就要确保集中安置点“一点一产业”,即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至少有1项具有规模的能让搬迁户从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或二次分红中受益的起带动作用的产业。

为此,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村里联合当地的宣山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桑枝食用菌生产车间,让安置点内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据该合作社监事王革介绍,几年前,合作社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带领村民种植柠檬,还申请了注册商标,为本地的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聚居点里10多户贫困户都尝到了其中的甜头。梁和琴介绍,柠檬基地离她家只有几百米,通过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她被专合社挑选来管理,平时她就在柠檬地里做锄草、剪枝、套袋、摘果等活儿,一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再加上丈夫在外务工和自己的公益性岗位收入,家里一年就有四五万元收入。“专合社还给我买了养老保险,一直做下去,老了也不愁。”

“目前柠檬基地仅劳务支出就有90万元,稳定用工约80人。”王革介绍,预计今年该村的柠檬产值能达到500万元。

一户一主业

分散安置的贫困户做起了“小”产业

在梁和琴忙着摘柠檬时,几公里外中心村8社的贫困户袁仲兵正在自家竹荪地里平整土地。今年,靠着家里20亩竹荪地,袁仲兵收入了10多万元。“挣的钱多了,干活都更有劲儿。”

袁仲兵家有6口人,一家人曾生活在极其偏僻的山里,交通不便,父母年迈多病。2017年,袁仲兵一家通过易地搬迁政策搬到了山脚下公路旁。新家搬了让他看到生活的希望,但靠什么挣钱维持一家生活让他犯了愁。

何保杰介绍,根据规划,对于分散安置户,要确保“一户一主业”,即每个分散自建房户,至少要有1项对家庭生活保障或经济收入起支撑作用的传统种养殖、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

    针对袁仲兵的情况,中心村村两委与竹荪种植大户何定贵协商,希望他能够带领袁仲兵种竹荪,前期种子和技术由何定贵垫付,等到竹荪丰收再由袁仲兵进行偿还。

袁仲兵听了十分心动,立即流转了20亩土地进行竹荪种植,两年过去了,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离袁仲兵不远的分散安置户胡泽祥,则选择种了6亩桑树,今年,养蚕就让她收入了近3万元,丈夫和女儿在外务工又能收入几万元。

何保杰介绍,对于村里没有劳动力的特困户,除了低保政策,镇上还统筹使用财政扶贫收益资金进行投入,给全村35户特困户进行分红。目前,中心村60户255名贫困户人均收入达9000余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万元,相比2017年整村脱贫时收入增加了约3000元。

珙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坚持稳定发展蚕桑、生猪等传统农业,当地还着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与文旅融合,全面稳定提升易地搬迁群众收入水平。截至目前,珙县共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13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623个、家庭农场380个、专业种养殖大户119户,实现3554户搬迁户产业扶贫全覆盖。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