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珙县:因地制宜养好“脱贫猪”   贫困户敲开“致富门”

2020-11-13 15:11: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数据

*目前,珙县已建设年出栏1000头以上育肥猪的家庭农场生产线522条,其中建成投运318条

*成功发展村级家庭农场60个,带动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明确“到2021年底实现年繁育仔猪100万头、年育肥出栏生猪100万头”目标

 

四川在线消息(宜宾频道曹洋)从珙县县城出发,驾车一个半小时再爬一个山头后,记者来到珙县黄柏村贫困户胡大军家中,他正在给猪圈里的30头猪仔准备吃食。“今年行情好,已经卖了8头猪,把之前的贷款都还清了,年底我还要建个大点的猪圈。”

在黄柏村,像胡大军一样想扩大生猪养殖规模的村民不在少数。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祥泉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像胡大军这样的生猪养殖户已经有300多户,年出栏量达5000头,生猪养殖不仅带动村民们脱贫致富,也让村集体经济在三年前成功破零。“脱贫猪”如何带动整户整村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小猪领回家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胡大军还记得3年前家里的境况,由于母亲身体不好,他不能出远门,然而在镇上一家砖场上班的他一个月只能赚“千把块”,一家6口人的开支都压在身上,他无奈只能找“新活路”。

村里正在推广的生猪养殖让胡大军看到了机会。然而问题却摆在了面前:没有钱怎么养?他通过产业扶持基金贷到了2万元的“启动资金”。卖出了养殖的第一批生猪,一算帐他发现,挣到的钱还要比打工多上不少。认准了养猪这条路,今年胡大军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30头。“债已经还清了,以后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说到想扩大养殖规模,胡大军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去年我家产业发展的好,被评为‘奋进奔康户’,年底得了奖励金1000元,今年我养殖规模扩大,也是想再得奖励。”黄柏村第一书记李春洪介绍,贫困户“你追我赶”发展产业,这种情况的形成源于2017年,当地试点发起的“奖励式”帮扶法:将帮扶单位以前用于慰问的资金通过考核奖励的形式发放。

李春洪说,根据贫困户自身实际规划产业和就业发展计划,结合产业就业家庭增收情况,当地对贫困户按梯次进行激励式帮扶,最高可获得奖励金1000元。

在奖励式帮扶法的激励下,当地的生猪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贫困户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升。2018年,黄柏村成功实现贫困村退出,贫困户户均增收约3000元。

(资料图)

互利共赢 一项产业带来的多重效果

生猪养殖不仅让胡大军甩脱了贫困户这顶“穷帽子”,也让黄柏村摆脱了“空壳村”的窘境。李祥泉回忆,就在2016年,黄柏村还是个一没产业二没资源的“空壳村”。转变从村集体公司建起生猪养殖场的示范带动开始,2017年,村集体公司吸引12户村民入股,和龙头企业温氏合作建起了养猪场。

“一开始,大家心里也都没底,毕竟生猪养殖风险相对较大。”李祥泉说,但是之后2000头生猪顺利出栏,让入股村民松了一口气,也让其他村民动了心。不仅让村民看到实惠,村集体公司还提供各种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生猪养殖产业中,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里,已建成投产的大型生猪养殖场有3个,年出栏量超过一万头。

抓住生猪养殖这根杠杆,黄柏村完成了从穷山村到远近闻名的“养猪村”的变身,越来越多的村子也加入到养猪这个“群聊”中来,一个个标准化、现代化的养殖场也在不断出现。

珙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勇表示,建立标准化养猪场发展绿色养殖业种植业,聚拢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大户等多个主体,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长效稳定的绿色循环经济,这为珙县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加速度”。

数据显示,珙县目前已成功发展村级家庭农场60个,带动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通过推行“党员+贫困户”“1+N”能人带动、合作养殖模式,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