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完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资32.3亿元——珙县:用大爱与担当描绘新画卷

2021-07-01 15:57:5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颜婧

珙县巡场镇中坝教育组团全貌。 袁钧 摄

新建成的巡场中学一角。 杨帆摄

从2019年11月2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20年4月9日铺上最后一块草皮,“6·17”长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崭新的教学楼,仅用时159天,创造了灾后重建以来的“珙县速度”。

时间拨回至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突如其来的6.0级地震,让珙县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县14.7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

突如其来的灾难汇聚了全国同胞关切的目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珙县干部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积极投入重建美好家园的火热实践中。

随着一座座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公路顺畅如初、一幢幢小楼房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来,珙县如期完成规划建设的77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累计投资32.3亿元。

地震带来的创伤正在远去,新时期发展道路上,珙县已然焕发勃勃生机。

□李茂

科学重建 美丽新村被村民歌唱

抓重建就是抓发展。“6·17”长宁地震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珙县探索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统分结合的重建规划体系、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体系、科学合理的力量统筹体系、因地制宜的政策支持体系等“五大体系”,针对资金筹措、疫情影响、选址用地、地质结构、恶劣天气“五大难题”,仅一个月就完成了32个易地重建项目征地拆迁700余亩、50天攻克复杂地质结构难题。

受灾最严重村落之一——珙泉镇鱼竹村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就是一个缩影。

重建中,鱼竹村按照“青瓦出檐长、穿斗粉白墙、宅前敞院坝、四周立檐廊”为主体设计风貌的聚居点定位,将川南特色文化融入到重建房屋设计中,并配套建设村级文化广场、乡村党校、地震纪念堂等,如今,一个集民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新乡村呈现在眼前。

在大蓝田聚居点,“白的墙,黑的瓦,鸡犬相闻林荫下……”一首《鱼竹人家》唱出了鱼竹村民对灾后恢复重建美好新生活的“点赞”。

已搬进大蓝田聚居点新家的鱼竹村村民熊耀香,以前住的是年代较久的老式瓦房,震后房屋受损,鉴定为D级危房,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她不到一年就住上了新房:“灾后重建政策真的好!我现在住的小别墅,安全、漂亮又舒适。”

据了解,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珙县把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作为首要重建任务,相继出台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意见及过渡安置补贴、住房重建补贴、住房重建担保贷款等保障政策,并通过“一户一策”推进实施。

截至目前,珙县已全面完成17432户C级危房加固、5778户D级重建,累计发放灾后恢复重建贷款716笔4200.6万元,556户农村D级重建户叠加享受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让受灾群众住上了安全、经济、舒适的新居。

民生优先 原地“站起来”的中学比过去更美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6月20日,珙县第一高级中学新教学楼内,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

“6·17”长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崭新教学楼的修建,仅用时159天。今年3月开学季,师生们来到新学校,看到宽阔的操场,整洁的教室,功能齐全的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师生们兴奋地说:“原地‘站起来’的珙县一中比过去更加美丽。”

学生唐婧涵高兴地说:“原来的学校运动场很小,没有草坪,更没有花园,搬进新学校,我和同学们能在运动场上运动,真的很开心。”

据珙县县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灾区恢复重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方针,“民生优先”贯穿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步每个方面。如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中,珙县就按照“规划用地一步到位,项目建设分步实施”原则,教育规划建筑面积24.61万平方米,其中,灾后重建16.77万平方米,迁建学校8所,扩容学校5所,新增学位5308个,重点布局巡场镇中坝教育组团、金河教育组团和珙泉教育片区,经全体建设者的辛勤建设,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珙县坚持把医疗等民生项目作为灾后重建重头项目,现已全面完成10所医院维修加固和重建,新增医疗业务用房1.68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86张。新增城镇就业6567人,实施技能培训2508人。维修加固县级部门及机关办公用房32个单位13.59万平方米。

多少个日夜兼程,珙州儿女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绝处逢生的智慧,生动地展示出了一幅从废墟上站立、在灾难中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壮美图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