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公众投票,层层推荐选拔,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主办的“四川志愿·携手圆梦”2016年度四川省志愿服务评选活动近日落下帷幕。宜宾学院教授何奎莲喜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据悉,在四川省高教系统中,何奎莲是唯一入选“四川省十大最美志愿者”的佼佼者。
被赞誉为“心理按摩师”的何奎莲,是教育部“国培计划”宜宾学院项目首席专家、人社部“沙盘游戏指导师资”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省妇代会代表、宜宾市社区心理矫治中心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心理教育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曾挂职地震重灾区北川,为灾区人民重建“心理家园”做出显著成绩。
深入灾区 专业化服务塑心
高高的个子、及腰长发,脸上总是露出自信、爽朗的笑容,初见何奎莲,这个有着“女强人”范儿的心理学教授在透露出干练的同时,也散发着知识女性的细腻与亲切。
“5·12”地震发生后,全力支持灾后重建,成为各界重要的任务。何奎莲临危受命,在四川省委组织部选派专业技术干部中,毅然选择了灾区北川,先后出任北川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卫生局副局长、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副主任等职务。用她那明艳亮丽的色彩,专业化、科学化的知识,为灾区人民重建“心理家园”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我希望用专业的知识,协助灾区人民挺过心理难关。”何奎莲说,从心理学讲,一般的施恩观念会使受助者能力减弱,而我们更愿意把这些东西当作奖品奖励给受助者,唤醒受助者自身的心理能力,激励他们自我成长。为此,何奎莲一到北川,就马不停蹄,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熟悉环境,做好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为灾区人民,定制心理“套餐”。
经过调研,她向政府提交了“建立属地化管理的心理机构”的建议,并任当时全国唯一的县级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副主任,在政府和专家的助力下,构建了常态化、专业化的心理重建机制。她还争取到300万资金,在北川民族中学建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活动中心。
在这场护心塑心的重灾救援中,何奎莲和北川人民一同接受洗礼一共成长。心理工作把她和北川紧紧联在了一起,让她和北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北川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在废墟上重建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北川经历让我感悟到: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该更加珍爱自己、善待他人、服务社会。”在采访中,何教授不止一次提到北川经历给她带来的重大影响。
“前段时间应邀给北川民族中学师生做心理讲座,看到当初一手参与打造的北川民族中学心理活动中心时,真像回家一样,那种感动与幸福难以言表。”何奎莲在灾区的工作获得各界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各级“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人民网等媒体都先后报道她的个人事迹。
从北川回校以后,何奎莲在开始着手开展有效的灾难心理研究与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在《光明日报》、《心理学探新》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国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百度等百余家网站转载个人文章。
领衔课题 科研成果塑心灵
我们常说:做一次好事很容易,可是长久地做好事很难。如果说我们的生活里有那么一个“长久做好事的人”,那么何奎莲一定是其中一个。
“一辈子做好事!”早已成为何教授的座右铭。
“我希望为留守儿童带去长久的、可持续的专业服务。”北川的经历,使何教授的心理研究课题更加深入,更加接地气,更加人性化。
2013年,在宜宾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由她负责组建团队,开展留守家庭成员心理健康体系研究。2014年,她的科研课题《西南农村留守家庭心理支持体系研究》被教育部立项,作为负责人的她,更感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为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绩,她组团发起“西南农村留守家庭心理支持行动”公益项目,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系列方案、组建培训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四进活动”(关爱留守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政府),为留守家庭送上爱心小礼包、开展访谈与心理陪伴活动,为乡村学校提供专业、持续的“关爱留守心理套餐”,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已服务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地留守家庭1600多户、留守学生2270人次、教师1695人次、家长139人次。
在何奎莲的带领下,志愿者队伍发展到了5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在志愿服务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留守儿童小静的故事,令服务团队记忆犹新。
一年前,何奎莲的志愿者团队来到高县服务时,发现了不愿意说话、不愿意笑、不愿意动的小静,在人群中显得很特殊。何奎莲随即让小静画画,“整张画里只有一个卷缩的小孩,笔触混乱、色调单一。”针对这幅画及访谈的信息,何教授很快做了针对性辅导方案并开始实施专业化的心理辅导。通过5次专业化的辅导后,小静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最后的一次画面里出现了4个生动活泼、面带笑容的小朋友,并且色彩丰富、线条流畅。“两幅画的对比,明显看到了小静内心从单一到丰富、从闭锁到开放的变化。”小静的变化让服务团队为之欣喜、欣慰,服务动力更大。
截止目前,该项目成效明显,社会影响大。现已汇编了“在留守中成长”系列书籍5本,开发“五维”志愿者课程、“五会五能”儿童课程、“绘画辅导”课程等系列课程,构建了立体、系统的留守家庭研究与服务网络,搭建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平台,全方位服务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同时带动大学生志愿者全面成长。
此外,她还协同团市委、妇联、老龄委、工会、残联等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留守女童防性侵、留守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等工作。她说,在活动中还发现,偏远地区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和解决。
言传身教 志愿者茁壮成长
一个学校一个微信群、一个群里几十名家长、群里的聊天内容几乎都是与留守儿童有关……采访中,何奎莲打开自己的微信,为记者展示了她为留守儿童家长开设的微信课程。从微信聊天内容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家长们对何奎莲的讲课十分认可。
她告诉记者,在学校的帮助下,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被邀请到了一个群,她会不定期在这些群里义务授课。由于微信课程刚刚建立,群里家长不多。未来,她将根据需求完善微信课形式,多创建微信群,用专业知识让更多的家长和留守儿童受益。“严谨、认真、细心的何教授也影响着我们养成了科学严谨的态度。”何奎莲的学生王思雨介绍,每次活动都需要通过多次的调研,科学分析留守家庭需要怎样的关怀和援助,再设计具体的针对性的活动,但不管有多忙,何教授总会全程参与每一个环节,及时解决各类问题,并亲自带领各类活动。“她身上的正能量总是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为保证服务质量,何教授还注重自身能力和团队实力的提升,购买相关书籍2000多册,组团开展近50场志愿者培训,开发规范的留守儿童志愿者课程,促进志愿者迅速成长。
为了心理帮扶更上一层楼,近日,她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奥鹏的邀请,参与到它们推出的留守儿童师资网络培训。“网络课程的推出,将使更多的教师和志愿者接受专业培训。”谈起未来时,何教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仅仅是做了我想做的和我能做的事。”何奎莲认为,她所做的事,都是在她力所能及的范畴内的“小事”。她希望这些“小”事,会点亮留守孩子的心灯,照亮他们的人生。
目前,在宜宾学院现有的一千余名教职工中,像何教授一样切实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不胜枚举。他们中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这里人才聚集,成为宜宾学院不断开拓前进的砥柱中流。
立德树人 万紫千红满校园
一花引来百花开,万紫千红满园春。目前,“西南农村留守家庭心理支持行动”公益项目已有大学生志愿者100余人,教授、博士共30余人,范围从帮助留守儿童扩大到精准扶贫、残联工作等领域。而该项目中的志愿者,大部分来自宜宾学院。此外,贵州安顺学院崔亚飞老师也带领4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该项目。
宜宾学院经管学院大三学生高圣威加入志愿者队伍。虽然起初只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但参加了几次志愿活动下来,看到那些留守儿童艰苦的生活环境,小高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高一路走来的变化让何教授和父母都看在眼里。小高父母表示,参与活动后,小高更懂事,对于钱财的使用也比以前更理性。何教授称,一年来,小高为人处世变得更加成熟,学习更刻苦,思想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和小高一样有着巨大变化的,还有宜宾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冯黎,他也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2014年,读大二的小冯在老师的鼓励下成为一名志愿者。由于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刚成为志愿者的小冯显得胆小、不自信。鉴于此,何教授及其他志愿者经常鼓励他,让他参与各种志愿活动。经过几年的锻炼,小冯变得越来越自信,综合能力明显提升,“现在,正在协助宜宾市司法局一起做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帮扶项目。”
何奎莲表示,像小高和小冯一样的志愿者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宜宾学院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品德高尚、社会公益心强、心理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如刘帅呈、王诗宇、李玥芸、李大双、邓晶鑫……他们用爱心,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不仅是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宜宾学院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建立联合办学机制、与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协议、举办成建制的“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培训项目”的高校等形式,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显著提高,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
在宜宾学院近日启动的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中,社会工作等6个专业整体加入,对此,何奎莲深有感触地说,该项目带来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新飞跃,社会工作和心理学密不可分,通过该计划,她将在协助社会工作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服务本土,在社会工作中注入心理学元素,实现深度拓展。
在采访中宜宾学院院长蔡乐才教授说,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把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作为首要任务。对何奎莲老师这种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社会服务,进而带动大学生志愿者全方位成长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表示肯定。谈到未来,新常态下如何创新思路加快学校整体转型发展,他满怀信心地说:“宜宾学院在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治校理念的引领下,当前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的启动,标志着宜宾学院转型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宜宾模式”的探索创新,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助力。
白静 华西城市读本 记者 田富友 伍雪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