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宜宾市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以“改革破题、创新赋能、服务暖心”为核心,打造中西部营商环境标杆城市。随着宁德时代、英发德耀等企业接连落子,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活力之城正强势崛起。
改革破冰,政策创新释放“宜宾速度”
宜宾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从“跟跑”到“领跑”,不断刷新服务效能新高度。
审批做“减法”,跑出行政效率“加速度”。全面推行“极简审批”模式,创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机制。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零跑腿、零时差”,4小时内完成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公章刻制全流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推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审批时限从120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效率提升50%。以宜宾凯翼汽车产业园为例,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创下行业纪录。此外,“跨省通办”“川渝通办”覆盖高频事项200余项,政务服务“朋友圈”不断扩大。
服务做“加法”,构建全周期“生态链”。创新“项目管家+专班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为重点项目配备“1名首席服务官+1个专业团队+N个职能部门”的定制化服务包。同步打造“宜宾惠企政策通”数字平台,运用大数据算法实现政策“精准画像”,截至2025年1季度,累计推送政策3.2万次,兑现奖补资金32.6亿元,惠及企业超5000家。
监管做“乘法”,激发市场活力“新动能”。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建立覆盖25个领域的信用评价体系,对AAA级企业实施“无事不扰”差异化监管。明确多项“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同时,创新“信易贷”“信易投”应用场景,助力中小企业获得信用贷款85亿元,让“诚信红利”看得见、摸得着。
生态筑基,产业集聚彰显“宜宾引力”
锚定“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宜宾以“链式思维”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企业转”的产业生态圈。
强链补链,锻造硬核“产业脊梁”。在动力电池领域,依托宁德时代“链主”优势,吸引贝特瑞、科达利等79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锂矿开发—材料制造—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全产业链。在数字经济赛道,华为大数据中心、中星智能终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带动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8%。白酒产业持续领跑,五粮液园区扩能升级,“世界优质浓香白酒主产区”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产教融合,激活创新“一池春水”。深化“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战略,大学城科创城累计入驻高校12所、在校师生超8万人,建成欧阳明高、邓中翰等院士工作站16个。创新“校企双聘”“订单培养”模式,宜宾学院锂电学院为产业链输送专业人才2000余名。
开放协同,拓宽发展“纵横维度”。向东,借力长江黄金水道,开通“宜宾—上海”集装箱直航,年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向西,中欧班列宜宾号常态化开行,直达欧洲20个城市。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协同泸州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叠加发力,宜宾正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向新而行,绿色转型书写“宜宾答卷”
宜宾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营商环境内核,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零碳园区树标杆。建设全国首个“动力电池零碳产业园”,通过绿电替代、碳捕捉技术,实现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75%,获评全球工业可持续发展典范。
绿色金融添动能。发行西南首单“碳中和债券”,设立50亿元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83个,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万吨。
生态红利惠民生。三江口长江公园、竹文化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肺”,“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的宜居环境吸引3万“新宜宾人”安家落户。(李震鑫)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