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李丽龙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婧 宁宁
6月17日上午,由宁德时代投资的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在三江新区正式投运,标志着宜宾一个崭新的千亿级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除了锂电,包括食品饮料、绿色能源化工、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在内的产业,在宜宾快速发展,飞驰向前。
与此同时,今年3月全面启动的“幸福宜宾”十大工程,也在迅速推进,总投资215.92亿元的1186个民生项目,在全域1.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拔地而起,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当前,宜宾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为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科教强市建设为支撑,以开放枢纽门户建设为抓手,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奋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创新驱动
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强力后劲
日前,从海关传来捷报,今年1-5月,宜宾市外贸出口总值54.3亿元,列全省第二位,增长52.5%。其中,出口手机和成套散件共25.3亿元,增长55.4%,占到同期四川手机出口总值的84.3%。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宜宾外贸充满后劲与活力,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经过了4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换代、产品门类齐全的特点。”宜宾海关有关负责人说。
产业的后劲与活力来自“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和科教强市战略一以贯之的高效执行。
在战略引领下,智能制造产业园、汽车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传统优势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大,宜宾产业发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智能制造产业已引进项目205个,投产140个,产值突破300亿元;汽车产业已落地奇瑞、凯翼、吉利3家汽车企业和零部件配套项目13个。锂电池产业方面,宁德时代在宜宾启动了6期项目建设,计划建成年产162GWH的全球最大锂电产业基地;轨道交通产业方面,中车智轨正式纳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体系,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运行良好。
科教强市,宜宾“双城”拔地而起,在宜落地办学高校,从2016年的2所增加到如今的12所,在校大学生由2.5万人增加到7万人,均跃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市科技创新中心入驻12所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宜宾市成为国家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和四川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58%。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之下,宜宾正加压奋进,力争今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构筑“宜宾强支”。
十大工程
为“幸福宜宾”提供强力保障
3月17日,“幸福宜宾”十大工程拉开帷幕,成为宜宾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宜宾市委、市政府坚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更强的担当、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举措,全力修好群众脚下的路、点亮群众门前的灯、造好群众身边的景、办好群众想办的事、建好群众宜居的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建设“幸福宜宾”十大工程,让宜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让宜宾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按照“城市强功能,县乡村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十大工程聚焦城乡交通功能、人居环境、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社区体育设施、社区农贸市场、环境卫生设施、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活动阵地十个方面,在两年时间里投资215.92亿元,实施项目1186个,切实解决出行难、停车难、入园难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在翠屏区钟鼓楼社区宜居大院,整治后的大院面貌焕然一新,干净的沥青路面,完善的设施和绿化,让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在南溪区东城幼儿园,新建的教学楼已经投入使用,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8个教学班可提供240个幼儿园学位,目前已有116名幼儿在读。
在叙州区,与市民日常出行息息相关的城区交通缓堵保畅工程已全面进行,已于年初完成的长江大桥非机动车道改造,结束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共用机动车道的历史。
在人民广场体育公园,每天有近300名工人在加紧施工,预计今年底可竣工,其地下停车场可提供953个停车位。届时,宜宾老城区长期以来的停车难问题将得到缓解。
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进度。“幸福宜宾”十大工程启动以来,截至今年5月,已完工4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4.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