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宾市屏山县秉承“川西南各民族交融要地”历史传统,6万各族移民公开摇号确定安置房建成嵌入式社区,32万干部群众总动员,形成“三包、五到、三化、一纺一硒、一东一西”“35311”创建工作法,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发展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纺一硒”夯实发展认同,建设经济共同体
2021年,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的牵引下,屏山加强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等地合作,精准对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建设“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
目前,该园区引进浙江纺织企业40家、总投资288.4亿元,产值超过400亿元。初步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的全产业链。2022年园区入库县级税收2.35亿元,就地直接吸纳就业人口8200余人,园区工业总产值99.03亿元。该园区获评“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6年,园区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
园区的建成,不仅激发了企业生产的新动能,还将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屏山县不断探索硒产业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绿色崛起。目前,屏山有36万亩的富硒土壤、105万亩的足硒土壤,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申报认定已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形成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20万亩,“屏山炒青”“屏山白蘑芋”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千方百计推动思想认同,同铸思想共同体
“孟获鸡汤,源于孟获传说而得名。先将彝家散养的红土公鸡洗净切块……”在“阿妈的厨房”活动中,彝族阿妈一边讲述彝族美食的文化历史故事,一边讲解美食制作方法。
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乡创新成立“彝族阿妈”志愿服务队,打造充满彝家特色元素的“阿妈的厨房”,请彝族阿妈进课堂、当老师,将党的政策宣讲融入到民族文化交流中。
为让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走进群众,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确保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屏山县在挖掘宣讲人才、创新宣讲方式、丰富宣讲载体上持续发力——
全面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组织全县11个乡镇168个村(社区)840名“法律明白人”参加学法并考试,依托“法律明白人”通过送上门学、名师专家线上学、彝族地区双语学、以考促学“四学”模式,开展32场次“院坝会”把“法”送到各族人民“家门口”。73个包小区单位入户发放《我国民族法律知识小卡片》10万余份,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自始至终实现文化认同,同铸文化共同体
“远方的贵宾、四方的朋友,我们不长聚,难有相见时,彝家有传统,待客先用酒,彝乡多美酒,美酒敬宾朋……”2022年12月10日,2023宜宾屏山县彝族新年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在屏山县城举行。在民俗展示巡游活动中,数百名身着汉、彝、苗等民族服饰的各族人民,在色彩斑斓的花车引领下,沿着马湖公园-岷江大厦-县行政中心-县城六干道-屏山中学-君山大道进行巡游,当地群众近距离感受纺织、刺绣、镶贴、印染等服饰制作工艺带来的绚烂成果,体会彝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
2022年是屏山县“彝族新年”成功申报为宜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年,屏山以此为载体,每年举办以“团结一家亲、幸福屏山年”为主题的彝族新年节活动,农历春节和彝族新年节同时成为屏山32万群众共同的节日。
为引导各族人民树立共同体理念,助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屏山县举行“屏山县2024年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6项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活动包括“秀洲—屏山文化走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民族团结文艺展演”“酒都风情文化进万家”等内容,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布原创文艺精品、美书摄作品、文化慕课、非遗宣传等310篇,筑牢了文化共同体。
近年来,屏山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自始至终坚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35311创建工作法“,四川省民宗委官网、《人民日报》客户端、《民族》杂志等予以了宣传报道。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屏山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全面形成,全县1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5万元,其中59个村超100万元、4个村超500万元。屏山经济开发区产值超过400亿元,被评为“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国家火炬屏山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纺织服装业十大产业园区”。民族乡998户4689人贫困人口与全县贫困人口同步脱贫,民族村人均收入12580.00元,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省级”示范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