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坐落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带,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县内多山地和丘陵,群众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学龄儿童中留守情况常见。受学情、县情影响,兴文县教育发展面临5大困局。
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兴文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群众居住分散,山区学生平均上下学路途遥远,在校学习时长短;小规模教学点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都有待提升。二是教师队伍能力提升问题。山区小规模教学点按照师生比教师超编严重,同时又存在艺体学科结构性缺员;小规模校点不利于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活动,教师水平提升难度大。三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问题,因学习时间长度、教师结构不合理,小规模校点很难开展社团、艺术类课程,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四是青少年犯罪和人身安全等问题。乡镇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多数属于隔辈带、管不住、管理难,山区偏远乡镇学生上放学路途远,存在较大人身安全隐患。五是“城挤、乡空、村弱”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较大,县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面对困局,兴文县以改革思维破解民族地山区教育不均衡问题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兴文如何破局?重构校点布局,推行寄宿制办学改革。
为了让苗乡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兴文县委县政府筹集13个亿,启动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了使校点布局更加合理,县委县政府专题调研小组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的95个村小及部分法人学校,进行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针对校点多、布局散、规模小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实施科学撤点并校,将所有小规模校点并入乡镇中心校,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更加优化。高标准改扩建学校17所、建设单体43栋,配套建设风雨球场、塑胶跑道、大礼堂等建筑设施,按学位数1:1匹配床位建设,实现乡镇学校寄宿制全覆盖。为稳步推进寄宿制办学,采取试点分段的方式逐步推进,确保寄宿制办学平稳有序。
寄宿制学校管理如何打消家长疑虑?全方位服务保障,破除家长后顾之忧。
针对部分家长担心孩子在校自理能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兴文县编制《兴文县寄宿制学校管理运行指南》,从寄宿制学校教学工作开展、学生住宿管理、学生餐饮工作、校内活动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方面为全县寄宿制学校管理运行提供指引和参考。按标准配齐宿舍管理员和校园安保人员,宿管人员和校园安保人员经费由县财政纳入预算,足额保障;公开招聘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在寄宿制学校配备校医。通过增开农村客运班车、增开农村入村专线车,保障学生乘车运力充足等。特别是建立健全了寄宿生资助政策,住校学生全部享受住校生生活补助后,由县级财政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再进行兜底补助。
学生住校后的教育时间如何充分利用?重塑课程体系,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立足全寄宿制办学,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重点、寄宿制课程为特色、拓展课程为补充、一校一特色课程为延伸的全寄宿全时段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在这一套课程体系里,寄宿制学校围绕学生在校的吃、穿、住、行、学等活动,从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科学设立全时段育人活动和课程,同时优化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和研学实践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按照“一校一特色”的思路打造学校五育特色课程,各具特色的学校五育课程初步形成,深入挖掘校内外的教育元素,将“五育”有机融合在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规模化办学后师资力量如何提升?提升教师素质,均衡师资配置。
强教必先强师,兴文县始终把教师作为高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着力优化均衡师资配置,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综合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创新教师培训培养,开展暑期全员三段式培训,通过暑期“全员总结提升”“全员充电蓄能”“全员教学准备”培训,让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对上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坚持好的经验,补齐短板弱项;探索实施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定点联系学校学科制度,18个名师工作室531名成员参加学科引领工程,带动全县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强化正向激励,严格按标准兑现教师绩效考核奖,设立教育教学质量专项奖励600万元,统筹用于考核奖励成绩突出教师。整合教师资源,采取“转岗”“分流”“集团化聘任”等形式,均衡城乡师资配置,推动农村学校音体美等教师结构全面达标。(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