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筠连:一根秸秆“两头甜”

2024-08-14 13:07: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川

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立秋已过,玉米陆续成熟了,一根根玉米秸秆上挂满了甜甜的玉米棒子,种粮户在收获玉米的同时,也剩下了大量的玉米秸秆残存在田间地头,该如何利用?

秸秆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不符合规定,加上眼下的高温天气,容易发生火灾。面对这一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焦点,宜宾市筠连县拿出了“秸”尽其用的办法,让农田里的玉米秸秆“变废为宝”,成了肉牛饲养的“营养餐”,奏响了一曲乡间田野的“秸”韵牧歌,让一根秸秆“两头甜”。

“王大哥,你家地里的玉米秸秆焚烧不得哦!焚烧会污染环境还可能引发火灾,现在也明令禁止焚烧。”每到玉米收获时节,恰好是三伏天和“秋老虎”登场的时候,筠连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筠连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都要联合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禁止焚烧秸秆和森林防火巡查和宣传。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森林覆盖率56.45%,眼下高温天气持续,对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加上筠连县所有乡镇、村落都在种植玉米,具有覆盖广、区域分散等特点,怎样让这些散落在乡间田野的废弃秸秆实现“重生”,找到一个好的归属呢?筠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筠连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县玉米秸秆产量25万吨,今年预计产量30万吨。怎样综合有效利用这些玉米秸秆,不仅关乎生态环保、森林防火,也关系到全县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加工玉米秸秆饲料的粉碎机

“玉米秸秆经过发酵剂深度发酵后,软化了原本质地坚硬的玉米秸秆,经过酵母菌发酵的秸秆具备一定的酸香味道,原本大分子蛋白质、高糖等成分被转化为氨基酸、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原本被农民当成废弃物的秸秆变成了肉牛食用的‘美食’。”筠连县养牛协会会长王成说。

筠连县作为“山繁川育、藏牛于户”肉牛养殖模式的发源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南部山区肉牛养殖发展之路,是“中国黄牛之乡”,2024年1月至7月,全县肉牛存栏15.08万头,出栏4.04万头,实现产值7.27亿元。截至目前,筠连县共有养牛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牧场91个,存栏500头以上的重点专业村85个,存栏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牛大户3050余户。

庞大的肉牛养殖规模,对饲草的需求也大,如果能将玉米秸秆打造为肉牛养殖的饲草料,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废弃玉米秸秆的再利用问题,也解决了肉牛养殖饲草料需求。

“玉米秸秆中具备的纤维素,能够有效促进生物肠道的蠕动,生产实践表明,通过发酵,玉米秸秆的消化率可提高60%左右。”筠连县养牛协会会长王成介绍,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大大降低了饲料的原料成本,生产成本较粮食作物能有效降低50%左右,而且,秸秆经发酵后,不易发生霉变。

在筠连县乐义乡宝圣村,全村饲养肉牛四百多头,村民郭其江作为该村的养牛大户,常年存栏肉牛50头左右,为了解决饲草料的问题,他在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先行先试地利用玉米秸秆加工成肉牛饲草料。

“玉米秸秆,营养丰富,尤其是刚刚采收玉米的秸秆,水分适中,甘甜适度,非常适合用于饲料的加工。”郭其江介绍。

在郭其江的示范带动下,2024年,乐义乡宝圣村通过村集体经济,成立了筠连县年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专业机械设备进行玉米秸秆饲料生产,现在每天可生产25吨(最高产量可达40吨)玉米秸秆饲料。

让玉米秸秆变成肉牛养殖的“大粮仓”,筠连县还鼓励肉牛畜牧养殖企业(大户)和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共同推动畜牧肉牛养殖业发展。据统计,全县12个乡镇157个行政村,设立秸秆集中收储点120个,其中37个行政村以“村集体+农户”的形式成立了加工厂,共有125个行政村收集秸秆用于养牛。2024年玉米丰收,玉米秸秆预计产量30万吨,其中约20万吨用于生产饲料,利用率达67%。

通过秸秆资源饲料化推进玉米秸秆利用,筠连把废弃的玉米秸秆变成了牛群舌尖上的“美食”,“包袱”也变成了“财富”,真正实现了一根秸秆“两头甜”。(筠连县融媒体中心、筠连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筠连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