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治理的格局和机制上,我们发挥统战优势在社区积极探索植入非遗文化这种新模式,起到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并继续坚持下去。”近日,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罗渡苗族乡社区治理工作座谈会上,苗族乡统战委员黄天祥说到。
珙县罗渡苗族乡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非遗文化底蕴丰厚,拥有苗族蜡染、苗族古歌、苗族手毽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17项,其中苗族手毽于2004年被列入四川省民运会竞赛项目、以苗族古歌为基础创作的民歌《亚罗卡德罗》于2012年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文化节暨首届全国山歌大赛”金奖。
传统民族文化是社会治理中影响最为深远和长久的要素之一。宜宾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苗乡”与社会治理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挖掘和利用其珍贵的“非遗”文化资源,开启了一场“苗乡”登台、“非遗”唱戏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充分发挥统战对象中相关代表的独特作用,打造一支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非遗技艺传承人才队伍,邀请国家级传承人、技艺大师等教学师资团队,集中开展蜡染调蜡、渍染、去蜡等技艺培训班25期,累计培育非遗传承人34人,让年轻一代苗族同胞们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聚焦“非遗+民族团结”深度融合。依托王武寨民族小学校等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推动苗汉双语教学、编写《芦笙--花山曲》并配套使用《西部苗文三日通》《苗族古歌》等教材,开设了苗族蜡染、苗族古歌、苗族芦笙等6门非遗特色课程。依托西南农民演艺联盟开展结对共建,集中创作舞蹈《温暖的路》《苗蓝》,原唱歌曲王武寨苗族民歌《芒种的来历》《竹木种的来历》《斑狗花狗取稻种》《青青的秧苗》等歌曲,编写《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四川省珙县罗渡苗族乡志》《珙县王武寨民族学校志》《山水罗渡、人文苗乡》等书籍,进一步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与此同时,宜宾市还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歌手大赛等活动,展现民族非遗文化、讲述民族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让更多不同民族的群众了解苗族文化魅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为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注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宜宾市民宗局专职副局长马进表示,“统一战线助力社会治理不仅可以为,而且大有可为,关键是发挥好统一战线的优势,让民族“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苗族同胞们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并以积极的行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上来,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汇聚磅礴力量。”(宜宾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