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有好茶,僰道出香茗。宜宾,这座城市枕着悠悠岁月,静卧在茶香的怀抱里。在这里,每一片茶叶都是山川的馈赠,岁月的珍藏。而川红工夫红茶,亦以独特风姿,在中华茶文化的灿烂星河里熠熠生辉。
2014年6月,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录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馆里的茶香记忆
随着天气转暖,每天到翠屏区滨江路川红非遗馆参观和品茶的客人多了起来。来自外地的游客,围坐在一张长形木桌旁,品茗休闲,谈笑风生。
“嗯……好喝,好喝!”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抿了一口茶,细细品味。他第一次来到川红非遗馆,也是第一次品尝川红工夫茶。茶汤入口,回甘悠长。他忍不住赞叹:“这真是难得的好茶!一定要带些回去给家人尝尝。”
“川红非遗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已成为中外游客品茶、研讨茶文化的必到之地。”该馆负责人凡敬说,这里已经是宣传宜宾、宣传宜宾茶文化的网红新景点之一。
馆内不仅展示了川红工夫红茶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还通过互动体验,让游客亲身感受制茶的过程。每一杯茶,都承载着宜宾茶文化的精华,也勾起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无限遐想。
技艺与时间交汇的艺术
清晨,茶农们背着竹篓,踏着露水,走进茶园。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最嫩的茶芽,这些茶芽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最终成为一杯香气四溢的川红工夫红茶。
川红工夫红茶的制作,是一门时间、温度与技艺完美结合的艺术。从采摘到成品,36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制茶师的心血与智慧。
在制茶车间里,第五代川红工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洪正专注地进行揉捻工序。他的双手在茶叶间来回翻动,力度均匀,动作娴熟。揉捻是川红工夫制作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茶叶的形态和香气。孙洪眼神专注而坚定,他知道,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揉捻,茶叶才能释放出最浓郁的香气。
在与茶相伴的这几十年里,孙洪由表及里,从摸索模仿到熟练精通,再到传承创新,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制茶过程中,不断自省不断提升自我。“非遗传承是技艺,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代代赓续,要脚踏实地去探索、去发扬茶技艺茶文化。创新则要与时俱进,将时代变化中的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制茶过程,进而达到技艺的升级与创新。”孙洪说。
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
川红工夫红茶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茶文化的弘扬。
作为四川红茶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四川省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红茶业集团”)一代代传承川红工夫非遗技艺。在这里,如孙洪这样的专业人才,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师傅们留下的宝贵经验,还融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改良创新,让川红工夫红茶这一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2010年成立以来,川红茶业集团在宜宾高县等地建设了“川红工夫”生产基地,并在宜宾市翠屏区打造了“川红工夫非遗展览馆”,致力于孵化培育非遗工匠,构建代代传承、守正创新的制茶匠人体系。
“对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和探索,是川红茶业集团一直以来努力奋斗的事业。同时,集团还在茶业供应链完善、川红工夫红茶产品矩阵构建等方面不懈耕耘,引领川红工夫红茶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川红茶业集团总经理王新宇表示。
川红工夫红茶,是宜宾茶文化的瑰宝。未来,川红工夫红茶将继续以茶为媒,以技会友,让这份来自东方的茶香,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