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背后的英雄⑦】 林下种竹荪,农旅结合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2021-09-22 10:02:44来源:川观新闻编辑:颜婧

开栏语

秋高气爽,巴蜀大地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在德阳,搭载“北斗”系统的插秧机播下的秧苗,即将化身沉甸甸的稻谷颗粒归仓;在内江,繁育大棚中的白乌鱼自由生长,等待游上国庆大假的餐桌;在广元,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结合,竹荪、银耳、羊肚菌长势喜人;在眉山,秋粮丰收在望,柑橘大县丹棱的“粮食保卫战”获胜在即……

丰收的背后,藏着不同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力量,川观新闻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丰收背后的英雄”,将它们从幕后请到台前,一览四川的丰收“新门道”。

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

英雄名片

探索发展新模式,宜宾市长宁县竹海镇永江村,依托蜀南竹海,围绕“竹外桃源,乡创永江”定位,突出建设以竹美食健康休闲目的地、竹文化创意体验、竹生态科普教育等为主的绿色创新型乡村经济示范区,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文创生态旅游新村,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生态宜居村、四川省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丰收数据

去年:水稻150万斤,竹荪种植面积0亩,人均收入31200元

今年:水稻180万斤,竹荪种植面积20亩(干竹荪每亩收获10斤,每斤150元左右),全年预计人均收入38600元

一线看丰收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从稻簇中蔓延开来,洒在永江村村民的脸上。“今年全村可收割180万斤稻谷!”9月17日,永江村党委书记杨明超指着百亩稻田兴奋地对记者说。

随指向看去,村民们高高卷起裤腿,抓住几荏水稻,拿起镰刀用力割下,不到一会,一个个箩筐便装满了金黄的稻谷。稻谷打完也没急着走,一抓、二捞、三吊,稻田里藏着肥美的稻花鱼和黄鳝,被村民们通通拿下;另一边,竹林下,村民们背着背篓,弯腰采摘“萌萌哒”的竹荪。夜幕降临,火锅端上了食客的餐桌:稻花鱼、裹着竹荪的虾滑……清香鲜嫩,伴着蝉鸣,胃口大开。

从田间地头到美食下肚,丰收的味道正勾勒出永江村打造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图景。

叶国睿/摄

丰收秘诀一:

另辟蹊径发展林下竹荪种植

一进永江村,放眼望去,连片竹林,高耸挺拔;沿林间小道走几步,目光一扫,竹子接近地面位置处,一个微信二维码让人好奇。拿出手机一扫,新用户的页面弹了出来。

“这是竹荪科研工作者、长宁县竹海山宝食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理事邵毅的微信,他们(科研技术人员)在林下种植竹荪。”永江村综合专干陈昌连说。

叶国睿/摄

为何要种植竹荪?

“此前,村民除了种地,这里并没有什么产业,要发展首先要盘活土地。”杨明超回答,永江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宅基地和农房住宅资源,“土地流转后,村集体雇佣村民养鱼、种水稻、景观竹和竹荪。”

他尤其提到竹荪种植,“长宁县是中国三大竹荪生产基地之一,基于此,我们开始大力发展该优势产业,建设竹食健康体验地。”

刘毅/摄

又为何在林下种植?

“一般是在水田种植竹荪,但永江村林地资源丰富,林下土地空间广袤,所以我们另辟蹊径,在林下种植还是头一遭。”邵毅说,科研技术人员一周来一次,指导村民无公害种植,试验最新研究成果等,用科技助推增产增质,“目前已种植30亩棘托竹荪,4月种下,7月收割,但每年只能种一次。”

几天前,邵毅刚刚来这里考察环境。这次来,他和同事们打算换种长宁特产长裙竹荪,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20亩林下地种下,来年5、6月份收割。“这样就不用每年换地,外加开展棚架栽培、试验抗疫性强菌种,既能保证竹荪产量的连续性,也能带动全村种植产业持续发展。”

从无到有发展竹荪产业,永江村有着不小的规划。“今年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竹产业提升项目,包括实现竹林景观质量精准提升、建设景观竹种苗繁育示范基地和竹荪复合经营示范基地,预计有效辐射带动项目区周边农户建设景观竹苗扩繁和竹荪复合经营各100亩,竹产业一产增收1281.55万元,人均增收2418元。”杨明超说。

丰收秘诀二:

本土运营吃上“旅游饭”幸福感满满

竹荪端上餐桌,王宇的脸上乐开了花。

他是宜宾市蜀南文化旅游乡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方)副总经理,公司在村里运营着民宿和餐厅,中秋三天客满,国庆假期早早约满,他的心情也“秋高气爽”。

叶国睿/摄

“我们流转了14幢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餐厅和民宿对外经营。”王宇说,自7月正式运营以来,月营收达30万元,“十分抢手,二期规划也正在谋划中。”

吃上“旅游饭”的还有村民。

长裙竹荪造型的游客中心里,53岁的村民王天珍黝黑的脸庞上绽开一串笑容,身上的白色T恤印着“全村的希望”几个红字,“高兴,生活好了!”

王天珍原是永江村的低保户,一年收入万把块钱;如今,她把自己闲置土地和农房分别租给村集体和运营公司,并在运营公司做保洁,实现租金和工资“双丰收”,一年收入3万多元。

“像她这样的村民还有不少,人均年收入都明显增加。”杨明超说,游客来了、多了,还带动10户农户发展餐饮、民宿,实现经营性月收入达9.8万元。

背靠蜀南竹海,“竹子文章”也越做越大。

叶国睿/摄

“我们借竹打造竹雕、竹编等竹工艺文创项目、竹枝书院和禅修会馆,竹产业研究院也应运而生。”在王宇看来,竹产业发展有效提升了旅游价值,通过发展休闲旅行等业务进一步增加经济附加值,村民过上“景区”生活,实现收入增加。

“地方自营是另一大亮点。”他解释,不同于其他村引入外地团队运营,公司员工都是本地人,家门口就业参与建设,实现心理和效益增权,“满满的幸福感也是除开钱包鼓鼓外的最大收获。”

虽然才建成运营不到一年,但村口的展板昭示着发展雄心:预计年游客量8-10万人,旅游收入500万以上,间接带动收入1000万以上。“未来,我们还将依托竹产业加强竹生态科普等项目研学游,打造基层党建培训基地,建设康养基地等,全面覆盖老中青游客,让村民们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王宇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