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绽放长江首城②|宜宾珙县:筑牢基石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2024-09-25 16:11:5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川

宜宾观察 张梦露

珙县,坐落于四川省宜宾市南部,这里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脉悠长,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依。

自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珙县坚持“示范共创、文化共荣、民生共享、经济共强、社会共治”理念,大力实施“十一大重点工程”,持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实践活动,并于2022年启动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县工作,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与深度交融。

当前,43万珙州儿女正以奋进昂扬的姿态谱写出民族团结、文化共生、自信自强的发展新篇章。

珙县县城全景 罗顺摄

春潮涌动产业兴 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珙县,“一根蚕丝”、“一片叶子”,正悄然编织着当地百姓的富裕梦想。

9月20日,走进位于珙县底洞镇锦绣村的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马路两旁成片的桑树林郁郁葱葱;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里,一批三龄“蚕宝宝”正安然入睡,它们即将结束共育阶段,迎来与桑农的交接。

珙县底洞镇锦绣村智能化小蚕共育中心

作为“中国蚕桑之乡”,珙县拥有桑园24万余亩,其中底洞镇占3万余亩。蚕桑产业不仅是珙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载体。

为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今年以来,珙县在底洞镇、孝儿镇等三个地区试点12批次共育养殖模式。相比原来的7批次共育,该模式每批次可覆盖210至250户桑农,单产提高了5公斤。

“12批次共育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共育户与养蚕户的分离,不仅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农户收入。”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培旭介绍,当地养蚕大户每批次能够养殖10多张蚕,一年增收近30万元。

蚕桑产业旺,百姓钱包鼓。当前,底洞镇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已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1200余名农户投身蚕桑事业。2024年,底洞镇产茧50余吨,蚕农收入达2700余万元,共同织就了繁荣兴旺的产业蓝图。

五龄蚕

“养好蚕桑去种茶”是在珙县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在玉和苗族乡青龙村的茶叶粗制加工厂内,一场技术革新的浪潮正在兴起,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安装自动化生产线,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据悉,该车间日均加工鲜叶2万斤,年产值达100余万元。

茶产业在玉和苗族乡不仅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

全乡茶园遍布,总面积达8000余亩,主要品种有安吉白茶、黄金芽和青茶。目前,当地已配套茶叶加工厂、茶艺展示馆、良种繁育基地等基础设施,茶产业年平均产值约1500万元。

每当春茶采摘季来临,能带动当地及周边500余名农户参与其中,在农忙月份,农户的务工收入可以达到每月6000元以上。通过茶叶的种植与销售,农户们年均增收6万余元,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玉和苗族乡青龙茶园 徐杨摄

特色产业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近年来,珙县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蚕桑、食用菌、肉牛等特色农业,并建立一批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成功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32个,不断增加各族群众经济收入,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多彩活动搭桥梁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精彩表演、美食品鉴、篝火晚会……9月14日晚,玉和苗族乡凤凰村寨福居广场热闹非凡,各民族群众欢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奏响了珙州大地民族团结的璀璨乐章。

来到福居广场可以看到,广场中央矗立的金色凤凰雕塑熠熠生辉,两侧浮雕描绘了凤凰村民族交融的生动场景,而四周排列的29个石制牛皮鼓则展现了珙州儿女热情好客的精神。

玉和苗族乡凤凰村福居广场 徐杨摄

以福居广场为文化核心,凤凰村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举办花山节、梨花节、品梨节、二十四节庆等文化活动,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增进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推动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过程中,凤凰村还积极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亮点,打造500多亩金果产业园,种植桃、李、梨等水果以及黄精等中药材,并通过发展采摘、垂钓等新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旅游体验,还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就业和增收的新渠道,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旅游发展成果。

8月24日至26日,2023-2024年四川省“同运动·一家亲”活动群众篮球交流赛在珙县体育中心开赛。比赛中,来自17个市州的230余名运动健儿全力以赴,以赛事为纽带,共同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四川省“同运动·一家亲”篮球交流赛比赛现场

“体育中心自2011年投用以来,每年能承办50至60次各类型体育赛事,成为了推动当地篮球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珙县体育中心工作人员黄利芳介绍,当前,该中心正在规划三个青少年专用篮球场地,为不久后的青少年篮球交流比赛做准备。

近年来,珙县不断擦亮“篮球之乡”名片,积极承办省“同运动·一家亲”篮球决赛、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基地比赛、西南地区中学生篮球交流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20余届次,通过篮球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同运动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仅如此,珙县还注重篮球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开办了“宜宾地区少年业余体校篮球女篮训练班”“四川省青少年篮球重点班”等培训基地,为各级专业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200多名篮球专业运动员。

为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当地统筹实施了石榴籽工作室、石榴籽调解室、“笙声红韵”石榴籽宣讲团3项石榴籽工程,探索多项石榴籽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基层民族事务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春风化雨润心田 滋养各族群众精神文化家园

9月,珙县博物馆人潮如织。各地游客通过僰僚铜鼓等珍贵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共同体血脉。从先秦至明清到民国时期,这座以僰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434件馆藏文物,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在珙县,这样的文化探索之旅并未止步。今年暑假,凤凰苗寨民俗文化研学体验中心迎来了一批研学团队,50多名学生在教室内体验农耕用具的使用和民间手工艺制作,深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精髓。

珙县玉和苗族乡凤凰社区支部书记杨兴全介绍,研学中心自2022年底开馆以来,致力于加深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已成为青少年了解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重要“窗口”。

珙县博物馆 罗顺摄

共建精神家园需要加强民族认同。珙县依托珙桐公社、珙州书香亭等社会办文化阵地,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建立“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常态化开展农民春晚、乡村文化节、丰收节等文化活动,举办青少年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每年带动200余名各族群众参训,在春风化雨中增强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同时,坚持实施本地民族历史“三交”挖掘计划,建设僰人悬棺景区、珙县博物馆等场馆,编写《僰文化的生成与积淀》《僰人与悬棺葬研究》等书籍,充分挖掘“僰人”与其他民族三交融合的史料,成功创建四川古僰文化之乡;立足珙县“珙桐之乡”“川南二胡之乡”等文化名片开展文艺创作,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珙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持续巩固提升省际边界民族团结进步联动示范区、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等品牌建设,赋予品牌创建新内容。同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共同维护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和谐局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