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曹洋 张梦露 侯晓梅 视频/陈治吏 航拍素材/吴海容
5月9日,在宜宾市屏山县经济开发区的宜宾帛洋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帛洋纺织)生产车间里,条卷机、粗纱机、细纱机等全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一团团雪白的棉花飞速成锭,每天这里有70吨产品被送往到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目前我们的拳头产品是国产莫代尔纱线,占全国总量的25%,在市场端有一定的定价权。”帛洋纺织总经理文达表示。
作为屏山县引进的首批纺织企业,帛洋纺织总投资6亿元,是四川首批采用紧密赛络纺工艺的自动化纺织企业,日均产能达22万锭。今年一季度,企业产值达1.28亿元,同比增长50%,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这家“隐藏”在屏山县城一隅的纺织企业,如何在全国闯出大市场?
携家带口
深耕宜宾勇闯市场
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文达带着家人回了一趟老家河北石家庄。“孩子大的10岁,玩了两天对我说‘爸爸,我们回宜宾’了吗。”文达感慨,现在全家都把自己当作了宜宾人,回宜宾在孩子的表述里就是“回家”。
文达与宜宾的缘分始于2017年。他回忆,从2015年起,他先后到新疆、宁夏、云南多地考察,历时两年,最终在2017年春节后决定将发展重心落在宜宾。
“无论是从生活中还是工厂选址,我们都觉得宜宾是最合适的地方。”文达介绍,宜宾依山傍水,非常宜居。“我到这边建厂,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来的,肯定对生活环境有所考虑。”
另外一重考量,则是宜宾在纺织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当时我们的原料主要是粘胶纤维,核心供应商就是宜宾丝丽雅集团,到宜宾建厂,每吨原料能节约400元运费。”文达说,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保障。
文达介绍,政府会帮助企业开展定向招工,定期发布招工信息,并补贴稳岗费用,同时还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审批流程高效,减少跑办次数,时间成本压缩50%以上。
让文达感到惊喜的是,2019年初,《宜宾市千亿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生物基纺织产业基地,形成千亿纺织产业。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文达对在宜宾的发展更有信心,当地纺织产业集群也迅速成长起来。
作为屏山县纺织协会副会长,文达表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宜宾注重产业布局的差异化设计,屏山引进的41家纺织企业形成了错位发展的良性格局,其中36家集中在中上游环节,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据了解,目前宜宾已初步构建起集上游纤维、纺丝、包覆纱、纺纱企业,中游织布、非织造布企业,下游产业用纺织品、纺织配套用品、服装企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被评为国家火炬生物基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逆势突围
智能化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
走进宜宾帛洋生产车间,一排排智能化纺纱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纱锭,自动运输系统将成品有序送至包装区,偌大的厂房内只有零星几名产业工人。
“过去生产万锭纱线需要40名工人,通过智能化改造,现在只要19人,产品不良率由2%降至0.5%,这在行业内属于顶尖水平。”文达指着一旁的数字化屏幕介绍,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后,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能耗数据在手机上一目了然,订单交付周期也缩短了20%。
“2017年落户屏山时,我们就坚持采购全国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设备。”文达介绍,今年企业还投资280多万元,新增智能化市场管理系统。
除了智能化改造,帛洋纺织“增收”的秘诀是持续进行产品创新。文达介绍,2021年,公司成功攻克国产莫代尔产业化技术难题,目前月产能已达1100吨,占据全国25%的市场份额。
文达拿起最新研发的1.1旦超细莫代尔纤维介绍,这种比蚕丝更细的纤维可使面料呈现丝绸般质感,市场前景广阔,已广泛应用于家居服、内衣、T恤、夏凉被等多个领域。
“纺织行业面临外贸不确定性和国内消费疲软的双重挑战,走得晚就要落后,必须靠创新突围。”文达坦言,为此,公司一方面与下游面料企业联合研发新产品,开发阻燃、抗菌等功能性纱线,切入医疗、家居新赛道。“除了莫代尔产品,竹纤维和莱赛尔我们也正在尝试。”
另一方面,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帛洋纺织还在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我们今年计划在5个国家布展,借助‘一带一路’大力拓展外贸业务,目前已与土耳其、孟加拉、巴基斯坦达等地区尝试开展合作。”
文达透露,近期,公司与某品牌公司商谈1年3000吨订单,供应于制造功能性内衣和袜子的棉、竹纤维混纺纱和竹纤维纯纺纱。下一步,公司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和设备升级,计划五年内新增30万锭产能,为宜宾打造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织”就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