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罗顺 曹洋 张梦露
5月16日,位于宜宾市屏山县王场工业园区的德恩精工(屏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恩精工)生产车间内,机械轰鸣,生产线上50余组全自动机械臂挥舞作业,数个AGV小车往来穿梭运输材料。“今年一季度,公司产值达8300万,同比增长3.8%,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4亿元。”德恩精工总经理卢远富介绍。
占地418亩,总投资10亿元的德恩精工在园区内是一个“庞然大物”,集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表处理、装配包装流程为一体,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各类机械零部件及非标定制件产品20余万吨,产品销往40余个国家,涉及50余个行业,核心产品机械用传统皮带轮系列产品出口规模连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俯瞰德恩精工生产基地
几年时间,这家传统铸造企业如何在宜宾从“制造”转向“智造”,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把人才送到“厂门口”
“轻装上阵”扎根宜宾
德恩精工与宜宾的缘分始于2017年,卢远富坦言,最初是看中了宜宾的能源优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抓住区域产业空白的机遇。
“屏山县过去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卢远富介绍,落户宜宾后,企业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已与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宜宾力源电机有限公司、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共同构建涵盖精密加工、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的机械制造产业生态圈。
人才也是德恩精工选择宜宾的重要原因。宜宾是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拥有36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和科创城,已汇聚10所高校,10万名在校大学生。
借助高校资源优势,德恩精工与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模式。“每年都有很多学校的学生来我们这里实习、实践,和高校的联系十分紧密。”
德恩精工生产基地
当地还把人才送到了德恩精工厂“门口”。
在德恩精工对面,就是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这是为包括德恩精工在内的园区企业专门配置的人才培育基地。
2023年,屏山县将新校区选址在工业园区,并针对性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机械相关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企业精准输送技术人才。“企业定期安排专人到学校讲课,将生产标准引入课堂,学校再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岗位培训,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卢远富说。
为支持德恩精工等企业落地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模式,帮助企业开展定向招工,定期发布招工信息,还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审批流程高效,减少跑办次数,时间成本压缩50%以上,为企业提供了从落地到投产的全周期保障。
宜宾产业布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卢远富说,近年来,宜宾加快构建“4+4+4”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要推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化工、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机械制造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德恩精工生产基地
从“制造”到“智造”
冲击机械装备产业“蓝海”
日前,国家工信部正式公示“2024年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优秀典型案例”名单,德恩精工“云智造模式下的通用零部件行业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项目入选,成为四川仅有的6家上榜企业之一。
在德恩精工的工品超市,工厂自动化零件、工业用材料、切削刀具、生产加工用品等菜单一应俱全,还有各类成品大牌供应商的商品可供选择。
卢远富介绍,利用上下游供应商体系资源,德恩精工建立起一个“缩小版京东”,合作企业可以用“资质”买商品。“在该平台上,产业链企业既是买家也是卖家。”他表示,通过平台协同,关键设备联网率提升至100%,生产效率再增5%,订单准时交付率提高8%。
智能平台的建立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卢远富表示,该平台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集群作战”:1000余家源头厂商入驻,100余家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金融链与仓储服务深度融合,形成“研产供销”一体化生态。
“我们这类制造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型制造。”卢远富说,客户就算只定做一件产品,企业也会根据其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目前我们的产品种类有35万种,常年生产品类超8万种,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客户数量超过3500家。”
德恩精工的雄心不止于此。在企业生产车间,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1名工人就能同时管理10台设备,卢远富介绍,整套智能化管理系统都由德恩精工开发设计,从工序派工、执行、维护、异常处理、生产检验等,工作人员都可以在系统上进行。
德恩精工生产基地
不仅自己走上了智能化道路,德恩精工的专业团队,目前已为4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规划咨询与诊断评估,出具100余份定制化转型方案,成为业内知名数字化转型供应商。
在智能化的引领下,企业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拉长。“现在我们的皮带轮和锥套,在国内市场的占比超过30%。”卢远富十分自豪,“与其买设备,不如做设备。”如今,德恩精工已经进行“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比如我们自己做的数控机床,已经覆盖了市面上60%的机型。”
下一步,德恩精工将继续深耕智能制造与产业协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数字技术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为宜宾“制造强市”战略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