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宜宾频道 曹洋)4月26日下午,在宜宾市珙县上罗镇庄稼村“中影•红色教育上罗影院”里,不少党员群众正聚集在一起观看红色电影《太阳升起的时刻》,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影院将“中国梦厅”作为“红色学堂”,让干部群众“跟着电影学党史”。同一时间,在屏山县清平彝族乡,为解决部分彝族老党员因语言不通造成理解困难的问题,每周一场的“彝汉双语”宣讲党史学习教育正在举行,40余名彝汉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党史。
巧用阵地宣传辅导,创新方式宣讲交流,深入基层座谈交流,贴近百姓解疑释惑……自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宜宾立足当地红色资源,用足用活电影院、农家书屋、红军小学等“家门口”学习阵地,创新采用“茶馆”、田间地头、双语等宣讲方式,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用活“老”阵地
党史学习焕发“新”生机
(上罗镇组织儿童免费观看爱国主义电影)
巧用电影院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阵地是上罗镇立足实际推出的做法。上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利用上罗影院和代家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馆等阵地资源,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精神等融入影院走廊灯箱、群众活动广场、主题电影播放、文化服务空间,用红色走廊、电影党课、影厅讲堂等方式,为老、中、青、少等各类群体,打造身边无壁垒党史学习“红色学堂”,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不走过场、收获实效。
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名党员群众到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开展“跟着电影学党史”“童心永向党——少先队主题班课”等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的兴珙支部旧址 申勇摄)
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现在每天来参观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兴珙支部旧址修缮、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重建、红军理发处展陈、革命先烈纪念碑迁建等项目一一展示在大家眼前,成为宜宾重要的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体验培训基地。据兴文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高效、有序用好长征文化公园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兴文县组建了专业队伍,承担统筹协调、讲解服务等工作,可同时接待500人、每天接待2000人次参观学习。
(高场镇农家书屋党史学习角)
在叙州区高场镇,当地依托农家书屋,建立起了党史学习角,并开展“悦读党史”读书活动。高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党史学习进书屋,农家书屋不仅成了干部群众的红色“充电站”,也成了党史学习的“教育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巧用宣讲新方式
党史学习教育不落一人
(兴文县的苗语宣讲员正在和群众学习交流 申勇摄)
据悉,宜宾市是苗、彝等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立足实际,宜宾市珙县、兴文县、屏山县等地全面开展“双语”宣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在珙县,当地在苗族群众相对集中的村社,采取苗汉党员、干部代表,特别是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烈士遗属等组团宣讲的形式,以苗族、汉族两种语言互为翻译,将国内抗战故事、本地英烈事迹等内容有机结合,精心编制成通俗易懂的农言农语“农门阵”,或者自编自导自演成快板、川剧、话剧、小品等形式,将党史宣讲到农村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和农家院坝。同时,针对患病、残疾、年迈等特殊人群,珙县罗渡、玉和、观斗3个苗族乡组建“笙声红韵”“红色小喇叭”“川滇红心结”等苗汉双语宣讲团,走村串户进农家院坝,以摆“农门阵”的方式宣讲红色故事。
(清平彝族乡正进行彝语党史宣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近日,在高县胜天镇一处茶馆里,一曲曲红歌赢来茶客掌声起伏,不少人意犹未尽,还喊:“再来一首。”
据了解,胜天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茶馆宣讲”,镇政府工作人员每周走进茶馆,讲故事、唱红歌,在与群众互动的潜移默化中,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党史记在心头。“真的,要不是共产党,我们咋个还能在这里喝茶哦。”“是撒,真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哟。”
一场场宣讲让党员干部重温为民初心,一次次交流将红色基因融入群众血脉。据悉,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宜宾立足当地红色资源,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通过打造红色基地组织系列活动,并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活动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办固定课堂、流动课堂、专家课堂、夜校课堂“四大课堂”等,实现对940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20余万名党员干部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