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宜宾频道 曹洋)8月9日,在宜宾市珙县洛亥镇俄塘村的酿酒专用粮食种植基地里,一株株高粱被风吹弯了“腰”,田间地头一片丰收的景象。珙县旭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更喜正组织村民趁着好天气收割高粱。而在几十公里外的孝儿镇丰田村,不少村民开始为黄豆进行除草施肥。
(资料图 珙县洛亥镇供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珙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珙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目前茶叶、蚕桑、生猪、肉牛养殖等已建立牢固的产业基础,而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当地还立足区域环境气候特点,积极发展小庭院、小手工等乡村“小产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利器”,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立足实际 “小产业”也有大能量
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在走访中一些小产业、小手工、小作坊等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市场认可度较高,发展条件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可以为‘大产业’补齐短板。”上述负责人介绍。
(资料图 珙县洛亥镇供图)
洛亥镇曾是珙县有名的“工业强镇”,长期发展“煤硫经济”,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转型升级,蚕桑已作为转型发展的龙头型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已初具效果。“但并不是所有农户都想发展蚕桑,因此我们也要探索一些新的业态,让群众有选择地发展产业,保证所有农户都参与到乡村振兴进程中来。”洛亥镇副镇长段绪江介绍。
(资料图 珙县洛亥镇供图)
为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今年以来,洛亥镇与珙县相关部门多方走访调研,决定在当地先期试发展酿酒专用粮高粱产业。“试种的时候很多农户并不看好。”刘更喜说,但当地通过技术推广,并开展镇、村、组、户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发展起了糯红高粱700余亩,今年效果非常好,引来不少村民来“算增收账”。
为保证村民收入,洛亥镇还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拟定最低收购保护价6.4元/公斤,形成订单农业,预计亩产700斤,实现亩产值2100元以上,“相比种植水稻每亩增收260元左右。”段绪江说,目前高粱的规模虽然不大,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也让农户有更多选择。
打牢基础 产业发展遍地开花
而在珙县孝儿镇,通过补贴贫困户修建大蚕房,购置标准化养蚕设施设备,补贴栽种桑苗等,当地打造出万亩蚕桑示范基地,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在良好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孝儿镇丰田村、永安村等地也因地制宜的探索起“黄豆+玉米”“黄豆+高梁”的套种技术。
珙县苗岭食品加工厂负责人杨起介绍,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本地黄豆蛋白质含量高,相比进口黄豆浆多渣少,不足之处在于产量偏低,多呈散户小面积种植。而通过几年的探索和技术改良,孝儿镇的黄豆产品已卖到全国各地,目前已发展黄豆种植基地5000余亩,实现单项增收产值达500多万元,户均增收近2000元,成为蚕桑产业的有力补充。
“我第一年试种了一亩黄豆就挣了八百多元,现在我把周围的撂荒地都开发出来,种了20多亩,仅套种黄豆这一项收入每年都是2、3万元。”曾是贫困户的赵永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而得益于当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珙县王家镇团聚村也因地制宜的发展起了泡菜产业。团聚村第一书记赵崇叶介绍,团聚村海拔适宜、土壤肥沃、水质好,种出来的蔬菜口感甜脆,做出的泡菜质地鲜嫩、清脆爽口,吃起来酸爽过瘾。
看到了泡菜产业带来的商机,返乡民工刘瑞成立了瑞华专业合作社,通过精选原材料、山泉浸泡、老坛发酵等程序,现在专合社产品老坛豇豆、老坛酸菜等产品供不应求,远近闻名,仅7月份就带动10余户蔬菜种植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计划今年底,该村将增加种植青菜150亩,预计种植农户收入将达到45万余元。
在珙县罗渡苗族乡,立足苗族特色文化优势,珙县还与宜宾学院开展蜡染文创产品合作开发制作,研发蜡染服装、首饰等成品30余项,并注册各类苗族特色的商标,销售蜡染服饰、门帘等文创旅创产品。目前,共推出蜡染产品近60种,年销售额达40余万元。
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不管是大山深处,还是偏僻山村,一瓶豆豉、一碗白酒、一份泡菜、一件蜡染衣服等都展现当地独有的自然风情和文化底蕴。“在产业发展日益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也要努力传承和发展乡村‘小产业’,这样才能因势利导、补台唱戏,努力打造成绿色发展‘新势力’,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