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 助农增收③|宜宾江安县姜庙社区村:做强“李子经济” 文旅融合迎客来

2021-11-26 17:13:2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消息(宜宾频道 曹洋 安素萱)11月25日,宜宾迎来久违的晴好天气,江安县阳春镇姜庙社区村休闲广场的停车场满满当当,眼下虽不是李子成熟的季节,但也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再购买一些林下养殖的土鸡土鸭,品尝当地乡村农家菜的好味道。

资料图(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李”为名,让村庄实现“四季常美”,群众收入实现“四季常有”是姜庙社区村发展的重要理念。阳春镇姜庙社区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林介绍,近年来,依托村里5000亩赶场山大白李,姜庙社区村配套建设李子展陈综合体、景观水体、业街区、竹艺走廊等设施,推动农旅融合发展。2020年,姜庙社区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3万元,成功创建为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龙头企业支撑 做强产业持续增收

“仅靠种李子无法让群众实现持续增收,必须做长产业链,这就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李林说,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江安县2019年起在姜庙社区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并建立起国家级农民专合社江安县原生态李子专合作社,引进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立四川嘉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江安原生态李子专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现有180户农户会员,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让农户自己种植,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统一进行管理、销售,每年合作社产值达1000万元,合作社农户可通过“大白李”户均增收一万元以上。

“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引进,可以在种植习惯上改变农户。”四川嘉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范伟说,公司在村里流转了一千余亩土地进行种植,通过聚土起垄、地布覆盖、肥水一体、智能控制、全程机械等现代化种植技术,改变了老果园传统的种植模式。“每天都需要用工二三十人,农户在我们这里做工,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新的种植技术。”范伟说。

龙头企业的带动,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47岁的王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我有四份收入,加入了专合社种植大白李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土地流转给公司每年有几千元流转费,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挣70元,通过在果园里养土鸡土鸭卖给游客,一年能挣好几万元。”

李子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据介绍,近年来,江安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科技攻关,聚合“龙头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新型职业农民+基层组织”等多方力量,不仅提高了李子的品质,还为大白李产业发展注入智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做强文旅融合 乡村四季常“青”

“大家都知道,李子产业就是春天赏花、夏天品果,但是秋天和冬天无景可看,如何能让游客一年四季都到村里来?”李林回忆,为解决秋冬季节面临的问题,村里建起了李子展陈综合体、景观水体、休闲广场、商业街区、竹艺走廊、竹艺书吧等设施,让乡村旅游产业四季常“青”。

记者在姜庙社区村产业示范区看到,虽是冬日,仍有不少游客在竹艺书吧里品尝咖啡、喝茶休闲;在特色商业街区里,也有不少人在参观询问农产品;不远处的柑橘林里,三三俩俩拍照打卡的游客;农家乐里也已经忙碌起来,为游客准备晚餐。

李林介绍,通过春赏花、夏品果、秋冬休闲游等模式,促进了当地的农旅融合发展,使“李子”成为当地文化自信的支撑。目前,姜庙社区村已成功吸引成渝宜泸等游客超过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其中李子展陈综合体、竹艺走廊等旅游项目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必经之地。

依托现有的农旅资源,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起了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经营店。姜庙社区村白李源农家乐负责人刘亚兰说:“自家种了200亩李子,不少游客到这里吃饭、住宿、体验采摘,一年都能收入几十万元。”

资料图(江安县委宣传部供图)

据统计,目前姜庙社区村已有农家乐3家,经营性卖点5处,村内直接从事李子产业生产的从业人员近2000人,主导产业带动户均经营性收入8100元。下一步,姜庙社区将着力延长产业链,做强李子加工产业,通过“李子+电商”“李子+加工”“李子+文旅”等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