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刚刚过去的辛丑牛年,宜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接续奋斗,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总量迈上3000亿新台阶,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迈出重要一步。回首过去五年,宜宾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各县(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天府旅游名县、乡村旅游特色示范县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县(区)在长江首城强势崛起。
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强县则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产业支撑。宜宾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宜宾将进一步筑牢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建设、高标准推进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建设等,大力实施振兴县域经济行动,优先聚力壮大产业规模,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坚持以产聚人、以人定城,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走进虎年,按照宜宾市委市政府“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的要求,各县(区)将如何进一步出实招、出硬招,稳投资、稳增长,确保经济工作取得“开门红”?即日起,川报宜宾全媒体中心将推出“县域经济开新局”系列报道,实地探访戎州大地县域经济发展新脉动。
四川在线消息(杨珺 范梦铃 宜宾频道 曹洋)清新的空气、整洁的街道、热腾腾的烟火气、五光十色的“年味”……穿梭在宜宾珙县的大街小巷,热情和生机迎面而来。春节期间,记者走入这个从容而忙碌的川南小城,工业园区的工人们正忙碌有序地工作,农业园区的村民们正在忙着给蚕桑做“三冬”管理,在浓浓的年味里,产业发展也焕发着新生的气息。
珙县,这座曾经“由矿而兴”的城市正以壮士断腕的魄力进行转型升级,新兴绿色建材产业迅速崛起,成为这个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柱;曾经小规模、低效率的传统农业也凭借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进行集约化生产,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开启了“蝶变之路”。
传统产业开出绿色“新枝”
转型,意味着摆脱资源依赖,阵痛难免,如何快速走出阵痛期?珙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坦言,转型就需要顶住经济发展可能放缓的压力,培育壮大接续的主导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齐头并进,实现“穿新鞋、走新路”。
双慧陶瓷就是随着当地共同转型的企业之一。双慧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吴开洪回忆,经过一个月的考察,珙县优越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营商环境让公司负责人立即决定收购原来老旧的厂房,进行生产线的改良,曾经的老厂重新焕发生机。“现在我们为中国十大瓷砖品牌中的六家代工生产,只要说到仿古瓷砖,我们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是叫得上名。”吴开洪说,该公司每天大概可销售近千吨瓷砖到云贵川市场,去年还有上海客户慕名而来。
除提质增效外,珙县还在工业废料再利用方面下苦功夫。2018年,四川珙县经济开发区公示为省级经开区,主导产业为能源和绿色建材。
“我们每年可以消耗20万吨脱硫石渣,并同步消耗福溪和孝儿两个电厂产生的发电废料。”泰山石膏(宜宾)有限公司综合处处长谢元凯告诉记者,他们的石膏工艺能够将发电厂的工业废料经过煅烧、烘干、均化、研磨、凝固定型等一系列流程制成家装、工装需要的石膏板,供应川南市场。据了解,该厂投产以来每年产值直线提升,从2018年的5000多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1.3亿元,去年已经基本达到满负荷运转,在川南市场的份额达到60%左右。
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泰山宜宾公司即将进行煤改气工程,“工程投资大概700万元,但是一年能节约成本500万元以上,对企业来说降低了开支,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谢元凯说。
生态建材产业的建立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老百姓带来实惠。据了解,目前泰山石膏约有94名员工,本地员工达到60位,一线员工的月工资近6000元。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珙县关闭退出传统规上企业34家,并逐渐布局建材、水泥、农产品功能区,延伸资源利用产业链条,绿色产业循环体系初步形成。
石漠化山坡上产出“致富茧”
循环利用、融合发展的思路不仅用在工业方面,在农业上,珙县也探索出一条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
冬末春初,在珙县底洞镇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正修剪桑树枝丫,做“三冬”管理,也在涂满白石灰的桑树旁栽种土豆。“现在是桑树生长闲期,我们在做桑树管理的同时也套种土豆,来年桑叶长出来时,土豆也可以收了。”普新村村民孙守东说。
据了解,底洞镇多为石漠化山地,以前当地流传着“出门爬坡坡,山上石头多”的说法,如今随着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的建立,底洞镇已探索出一条“1+2+N”产业体系布局的发展道路。底洞镇党委书记张奎介绍,“1”就是特色蚕桑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2”是猪场肥水一体化、桑枝食用菌两大关联产业,“N”就是拓展休闲体验、蚕桑科普、桑海康养、电子商务、农业品牌创建等N项功能。
昔日的贫瘠荒山,吸引周边市民频频“打卡”,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山”,立体农业产业布局也赋予村民们多重身份,开拓了收入来源。孙守东回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前,自家只能搞点传统种养殖,忙活一年产值不高。“现在把山地流转出去有租金,还能在产业园里务工,一年能收入好几万元。”
据了解,产业园采用“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行“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反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带动1896户农户致富增收。数据显示,2021年珙县蚕业综合开发产值实现近12亿元,全行业综合产值达到28.26亿元。
除桑蚕业外,珙县在茶叶、林业等也实践“1+N”的思路,推进茶叶、林竹、烤烟等循环特色优势效益农业转型升级,立足优势产业,引入优质企业,通过二产带动一产、三产发展,探索出一条向现代农业转变、让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转换赛道的珙县获得发展新动力,绿色发展的新路径给这个川南小城插上腾飞的翅膀。珙县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珙县将继续以产业生态为核心,切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力争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