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刘川 宜宾观察 罗顺
灵活的手指在布料间翻飞,银色的纺针在丝线中穿梭,织机发出的“哒哒”声不绝于耳。4月7日,在四川兴文经开区内的菲斯特(宜宾)运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斯特鞋业)针车车间内,各色原料在这里经过十几道工序被制成各类鞋面,再送到楼上的压制车间与鞋底合二为一,每天有4000多双运动鞋从这里运到宁波港,再销往海外。
俯瞰距高铁兴文站仅有10分钟车程的宜宾市兴文县返乡创业园,这里位于四川兴文经开区。 罗顺 摄
针车车间二组的许西容今年54岁,泛白的头发在周围的年轻工人中格外显眼。1998年和丈夫离开兴文到广东江门打工,她凭一双巧手在制衣厂练就一门手艺。2011年,为了照顾孩子,许西容独自回到家乡镇上做窗帘、布料加工生意,三年前二女儿出生,许西容盘算着在县里找工作,去年9月,菲斯特工厂开工,许西容在自己熟悉的针车车间找到了工位。
在菲斯特鞋业,像许西容这样从沿海回到兴文的纺织熟手有20多位。工厂为了吸引他们加入,把年龄上限放宽到60岁。记者在工厂里走访时发现,工厂里不仅有一批50多岁的返乡工人和20岁左右的年轻技校毕业生,还吸纳了多位聋哑人就业。
菲斯特鞋业的针车车间,目前已有150余名工人。罗顺 摄
一些年轻工人也在回流。针车车间组长罗太智此前在浙江温岭的纺织车间从事设计工作,2023年,“85”后的他和在当地认识的老婆一起回到兴文,两人先后在几家工厂试过工,兜兜转转回到了最熟悉的纺织行业。“虽然沿海工资要高一些,但现在在兴文一个月也能拿到七、八千元,最重要的可以陪伴孩子成长。”罗太智说。
“我们老板就是兴文人,听说家乡发展纺织产业,就派我来打头阵,去年9月开工到现在,已经培训了一批本地工人,目前订单量逐渐走高,每个月运动鞋出货超10万双,如果订单充足,一年可生产100多万双。”菲斯特鞋业生产负责人张文和长期在福建从事服装产业,他计划接下来与园区合作,将上游织物制造企业落地园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无独有偶,与菲斯特鞋业一墙之隔的蔓嘉(宜宾)服装有限公司,3月份刚开始试投产,该公司生产负责人钟俭炜介绍,公司老板也是兴文人,除了吸引沿海地区纺织工人回乡工作,工厂也在与一街之隔的兴文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计划开设纺织专业实训课程。
菲斯特鞋业的包装流水线。,每天有4000余双运动鞋从这里下线。 罗顺 摄
位于川南地区的兴文县是四川省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常年有12万人在外务工,其中从事纺织、鞋服行业的就有2万多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从事鞋服产业“人熟技熟”的优势,是兴文县当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宝贵资源。结合返乡就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兴文将鞋服类制造加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发展方向之一。
去年以来,兴文县列出重点企业清单,在长三角、珠三角开展“精准敲门行动”,瞄准体制内人员、企业家、返乡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四类重点人群,发挥他们的带动和服务能力,陆续对接32家核心企业。
“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地规划收紧的大背景下,企业家回乡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兴文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鑫透露,兴文经开区一边加紧对接沿海地区鞋服企业,另一边在距成贵高铁兴文站仅10分钟车程的地块划出220亩土地建设“返乡创业产业园”,兴建厂房和300余套蓝领公寓,帮助企业“拎包入住”。
蔓嘉服饰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他们大多来自周边乡镇。 罗顺 摄
发力“返乡经济”,兴文县正下沉乡镇为更多“候鸟”们“筑巢”。眼下,菲斯特鞋业在共乐镇等5个乡镇的生产车间已经准备就绪,这些车间依托乡镇闲置的学校、粮站等资产,添置机台设备,每个点位预计招引150名纺织工人。“我们盘活闲置学校、厂房,在全县建起11个乡村工厂,为在乡镇上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返乡人员提供更多灵活岗位。”兴文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前后招引了3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增约2400个就业岗位,目前人均工资收入在3500到5500元,接下来将协助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保持订单量稳定。”兴文县相关负责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