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侯晓梅 罗顺
4月14日,在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新联村的黑盾胡蜂养殖基地,白色控蜂网箱整齐排列在蜂架上,蜂箱里的胡蜂个个膘肥体壮,“嗡嗡”声不绝于耳。负责人洪伟和哥哥洪峰忙碌地穿梭其间,一边熟练地往育蜂箱里添水,一边仔细观察蜂群的生长情况。
胡蜂,又称马蜂。俗话说:“千万别捅马蜂窝”,因为它们会群起而攻之,严重的话危及生命,寻常人避之不及。但在我国云南、贵州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区,胡蜂养殖已成为山林区域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少有人知道,在四川宜宾,也有这样的“追蜂人”。他们为何要养殖胡蜂?又是如何靠令人闻“蜂”丧胆的胡蜂,成为年入千万的“蜂王”?
摸石过河“90后”兄弟在挫折中探索养殖之道
在恒温恒湿的胡蜂培育室里,只见白色控蜂网箱上固定着两个注射器,里面调配的是给蜂王和幼蜂喂食的清水和蜂糖水。洪伟介绍,2-3月份为蜂王最佳孵育时期,除了蜂蜜水,蚂蚱、人工饲料也是胡蜂繁殖和筑巢阶段不可或缺的“能量”。
为了培育出优质的蜂群,养殖棚内配备了加湿器、空调等设备系统控制棚内温、湿度,基地内还养殖了蜜蜂、蚂蚱等,保证蜂王有新鲜充足的食材。“我们每天都要检查胡蜂进食和生长的情况。”洪伟说,目前基地有7个大棚共1万只蜂王,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筑巢。
走在培育室里,偶尔会遇到几只从网中溜出的胡蜂在空中飞。“胡蜂不会主动攻击人,只要不招惹它。”洪伟说,人的体质有差异,被胡蜂蜇后的反应也会不同,一般人会起肿包两三天后自愈,少部分人会过敏,如果同时被多只胡蜂蜇就危险了。
洪峰、洪伟兄弟都是“90后”,从小就贪玩,喜欢“玩蜂子”,取蜂蛹食用。“在别人眼中胡蜂危险,我们却不怕。”洪伟笑着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兄弟二人从网络上了解到胡蜂养殖从培育到收成仅需6个月,是一个“短、频、快”的产业。2013年,两人便前往云南“取经”,并带回几十只蜂王,开启了曲折的探索之路。
胡蜂养殖并非易事,一般要经过选种、交尾、越冬、筑巢、野外放养五个阶段,光有胆量不够,还要掌握诸多技巧。对于洪家兄弟来说,交尾、越冬和筑巢如同“三座大山”横在他们面前。
“气候对于胡蜂养殖的影响大,云南和四川的气候又不同,这需要我们掌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前期因为过冬管理失败了多次。”洪伟介绍,他们在网络上查阅大量资料,并向经验丰富的养殖户请教先进技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尝试,终于掌握了养殖中蜂王交配、越冬管理、温湿度调控、蜂群疾病防控等技术,提高了交配率、越冬率和筑巢率。
据介绍,胡蜂养殖前期,蜂王的繁育、筑巢和投喂均在养殖棚内完成。圈养2个月后进入分巢放养阶段,需将蜂群移至山林中散养,严控放养数量、距离、时间等,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同时做好安全提示和宣传工作。
全身是宝,“马蜂窝”捅出千万产值
在胡蜂养殖基地,简单的环境里放着一台电脑,拼多多、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订单不断。新联村村民陈正秀正仔细包装控蜂网箱,贴上快递单号,“这些主要是云南和贵州的订单,密封好后一周内到达成活率就高”。
据悉,胡蜂全身是宝,蜂蛹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高,是老少皆宜的天然美食。蜂巢可作中药材,蜂毒在治疗风湿、痛风等疾病上有药用价值。
“春季,我们主要售卖蜂王和孵化好的小蜂群,供客户养殖,蜂王每只12元至20元,销售往全国各地。”洪伟介绍。每年十月中旬,兄弟俩开始培育蜂王、蜂群,次年一月初开始售卖。今年以来,基地已销售蜂王2万余只,收入20余万元。
初秋是采收和购买食用蜂蛹的最佳时期,“蜂蛹按这几年的行情,能卖到120元一斤,好的时候能突破150元。”洪伟说,一个蜂包每年收割3次蜂蛹,收获30斤至45斤不等,主要以电商的形式销往云南、贵州等地,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2吨。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胡蜂养殖产业中来,洪家两兄弟创立了“合伙人+蜂农”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观音镇、樟海镇等超1500户村民加入“追蜂队”。“最初大家都不敢接触胡蜂,怕被蜇。”洪伟说,基地负责培育优质蜂王和标准蜂群,以平价发放给蜂农,并全程提供技术支持。蜂农则负责日常养殖,收获的蜂蛹、蜂巢再由洪家两兄弟统一收购和销售,这种模式降低了蜂农的养殖门槛和风险。
据洪伟计算,今年预计销售蜂蛹800余万元,蜂群200余万元,再加上蜂毒酒和蜂王,总产值将超1000万元。“我们计划2026年增加养殖大棚,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谈到未来的发展,洪伟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