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宜宾观察 张梦露 罗顺
6月30日下午,艳阳高照,位于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的四川省凤鸣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鸣茶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茶香弥漫。大宗茶鲜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翻滚,经过杀青、揉捻、脱水、干燥等工序,逐渐变成卷形的茶坯。
凤鸣茶业工厂航拍。罗顺 摄
“这个看起来圆滚滚的,是铸型设备,它让茶胚定型为卷形。”总经理文燕指着生产线最末端的设备说,公司原本的装备只能产出直条形的茶叶,为了产出卷形的茶叶,今年5月特意投入30多万元,新增了一套加工设备。
凤鸣茶业生产车间。罗顺 摄
5月正是夏季茶鲜叶大量成熟的时候,还没卖钱就先花钱买装备,公司缘何敢投资?“我们是为了出口。”文燕解释。
凤鸣茶业是一家建于1961年的老牌茶企,自有茶园2000余亩,并在整个筠连县收购茶叶,从春茶到冬茶全年都在生产。与春季嫩芽产出名优茶、走高端市场不同,用夏秋季茶叶制作而成的大宗茶处于低端,需要“找市场”。去年,凤鸣茶业捕捉到新茶饮市场机遇,全年加工的110余万斤干茶中,约100万斤成为东方树叶等品牌的原料。到年底时,品牌反馈,已有大量原料囤积。这一信号让文燕警觉。
郁郁葱葱的茶园。罗顺 摄
“筠连县有30万亩茶园,光银星村就2.2万亩,茶厂每天要收上万斤大宗茶鲜叶。”她告诉记者,公司做大宗茶就是为了让茶农增收,如果茶叶卖不出去,茶农鲜叶就将滞销。今年初,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筠连县农业农村局的牵线下,凤鸣茶业赴乐山考察后,果断切入出口贸易新赛道——公司为乐山一家出口公司提供成品,再由对方销往非洲市场。
凤鸣茶业收购的茶叶。罗顺 摄
转新赛道效果立竿见影。今年前5个月,凤鸣茶业生产的新茶饮原料不到30万斤。而4月以来,已有湖北、安徽、浙江等地的多家茶商来到公司洽谈,准备收茶做出口。这也促使公司下定决心增加设备,加大出口茶叶的生产能力。
文燕算了一笔经济账:从5月以来,公司已生产出口茶50多万斤,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出口业务将持续到9月,预计全年出口量可达80万斤,占全年总产值的80%,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银星村茶园里,茶农正在采摘鲜叶。罗顺 摄
出口茶卖得好,大宗茶鲜叶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茶农的收入也增加了。
当天上午9点多钟,银星村2组村民方顺彩刚采的一麻袋鲜叶,送来凤鸣茶业生产车间,现场过秤,83斤卖了100元。“大宗茶收购价每斤1.2元,比去年涨了四成。”她开心地对记者说,自家有10多亩茶园,每天能采150多斤鲜叶,算下来每月能增收4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