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张梦露 罗顺
7月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随着老人们陆续起床,宜宾三江新区康养中心逐渐热闹起来。护理部主任唐应利刚走出值班室,手机就“叮咚”不停,100多个微信群里一条条消息接连弹出,“姚爷爷血压测量正常”“杜爷爷说今早想吃面条”……她脚步不停,一边快速浏览群消息一边说,“得赶在7点前把早餐送到各个房间,老人们等不得。”
各个楼层里,护理人员们小跑着穿梭于房间之间——这边刚帮李奶奶系好衣扣,那边张爷爷的呼叫铃又响起;刚记录完王婆婆的晨间体温,又要赶去协助行动不便的赵爷爷洗漱。每个人手里都攥着手机,随时在群里更新动态。
三江新区康养中心是宜宾三江新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医养结合机构,不仅提供传统养老服务,还推出“一人一群”的照护模式。去年5月投用以来,已有150位平均年龄83岁的老人入住,在这里过着“群聊”里的新生活。
为何要建微信群?唐应利介绍,每个老人都有专属群,老人家属、中心护理员、社工等都在群里。微信群每天滚动更新,实时共享老人的饮食、健康、活动情况,让老人的子女们即使不在身边,也能“远程参与”父母的日常,“这种照护模式,既缓解了家属的担忧,也让老人感受到更多关注。”
上午9点半,6楼活动区传来欢快的音乐声,二十多位老人在护理人员的带动下,正认真做着手指操。“这是每日的‘必修课’,帮助老人们活动筋骨。”六楼护理组长周弟新介绍,中心里日常活动很丰富,每天下午会安排下棋、观影、绘画、唱歌等活动,晚饭后,则组织大家收看新闻联播,让老人们的生活既充实又有趣。
今年81岁的赵仲炎,在4月和老伴一起住进了康养中心,加入了三江合唱队,每周二下午都要参加一次排练,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服务很好,工作人员都不怕麻烦,住着很安心。”赵仲炎说。
走进老人生活区,适老化细节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走廊两侧分布着多种房型,每间房都配备了独立洗手间、电视和床头紧急呼叫装置。中心还采用分层照护模式,设有失能老人照护专区、自理生活区和认知症长者专属照护区。“新入住的老人都会接受专业评估,我们会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个性化照护方案,满足老人的各类照护需求。”三江新区康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计划将康养中心打造成为集医、养、护、乐、教为一体的标杆性示范项目。”上述负责人介绍,康养中心一方面依托三江新区白沙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工作人员能及时处理老人突发状况;另一方面与宜宾多个三甲医院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体系,让老人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这正是宜宾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照料”向“主动生活”转变的生动实践。今年2月,宜宾发布2025年“宜美家园共同创造”十大惠民行动,其中“宜养天年”行动聚焦老年人生活品质提升,计划改造农村敬老院、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建设专业照护机构等,让更多老人不仅能“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