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深耕康复领域 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我与统战共芳华③

2025-07-08 17:27:29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眉灵

宜宾观察 张梦露 陈治吏

7月8日,宜宾三江新区科创中心16楼,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学科带头人曾旭与学院筹建工作专班的同事正忙碌地梳理着招生方案、课程体系、学生管理细则等资料,为9月开学做准备。

利落的短发,温和的语调,这是曾旭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位康复医学专家,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里,致力于推动传统康复、现代康复与老年康复技术融合创新,她说:“康复医学的价值是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老年康复中心航拍。

推动“一院双中心”建设破解患者照护难题

时光回溯到2000年的夏天。彼时,曾旭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主修针灸康复专业。从此,她与康复治疗结下不解之缘。

毕业后,曾旭回到家乡,进入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宜宾四医院)针灸科,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每天用一针一灸,缓解颈肩腰腿疼痛患者的痛苦。

然而,日复一日的临床实践让她意识到,患者的困境远不止于身体上的病痛。“我们医院主要服务于特殊群体、困难群体,他们既需要疾病症状治疗,也需要人文关怀。”曾旭说。

曾旭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

2017年,曾旭任医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在她的推动下,医院启动“一院双中心”建设,即在原有基础上,重点打造精神康复中心和老年康复中心,促进康复治疗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走进老年康复中心,除了标配的适老化基础设施,还有中医馆弥漫着温润的药草气息。共享空间老人们或练习书法,或制作手工艺品,温馨满溢。康复治疗师正组织老人们进行认知训练游戏、指导正确使用助行器。

“很多失能老人没有亲属照顾,我想通过‘康复治疗+养老服务’让老人更健康地生活。”曾旭说,康复中心为老人们提供预防、治疗到延续护理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让他们安享幸福晚年。

来到精神康复院区,曾旭和她的团队更关注如何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光治病不够,还得让他们能养活自己。”对此,医院依托精神康复中心,一方面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穿衣、洗漱、用餐等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与爱心企业联动,为出院后的康复患者提供工作岗位,让其真正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此后,她还主导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康养融合示范项目……深耕不辍,终结硕果,2021年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从临床到讲台,为康复领域培育“多面手”

2013年,曾旭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此后,她与党派成员到各区县开展义诊服务,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她积极努力学习,成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学习,深挖康复治疗技术,提升诊疗水平。

2024年,宜宾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一份有关“一老一小”民生服务优化的提案成为热议焦点。“曾旭是提案调研组主力成员,调研时总带着笔记本,蹲在养老院和老人拉家常,收集大家的真实想法。”农工党宜宾市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曾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助力提升“一老一小”群体获得感。

曾旭为病人调试康复机器人。

去年11月,曾旭迎来人生“新角色”,成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过去宜宾没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院的成立填补了这一空白。”曾旭说,学院的师资队伍既有医学类教师,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我们结合市场需求,强化专科特色,计划培养一批主攻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和产后康复的‘多面手’。”

从一名普通医师到医院“掌舵者”,再到学科带头人,在曾旭看来,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过去我只能服务部分患者,转战教学岗位后,可以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惠及更多患者。”

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航拍。

目前,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已开设7个专业,首批1500名学生即将入学。谈及未来,曾旭的想法很实在。“先带好第一批学生,把专业基础打牢。”她表示,将深耕康复领域,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技术创新,为康复医学输送兼具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患者生活更有质量。

制片人:王眉灵

本期监制:王眉灵曹洋

栏目统筹:曹洋张梦露

编导:陈治吏张梦露

视频:陈治吏

联合创作:宜宾市委统战部

部分素材来源:南溪融媒 罗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