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城市景观 罗顺摄
7月17日,宜宾多地高温预警,在宜宾珙县,为期8天的四川省第三届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 BA)火热闭幕。
火热的,不仅是天气——整个村BA赛事期间,珙县累计接待游客约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400万元,相当于全县上半年旅游综合收入的总和。赛事经济的影响力、拉动力,可见一斑。
就在前一天,中共宜宾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一项重要决定——《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中央和省委“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宜宾落地生根。
宜宾提出,将紧扣省委赋予的“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新定位,打造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三地三中心”,鲜明宜宾文旅标识,推动宜宾文旅产业加速与世界接轨,更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宜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缘何这样定?将如何实施?我们进行了走访。
宜宾三江六岸全景 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精准“解题”,建设复合型国际旅游城市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省委赋予宜宾的新定位,这也是继四川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之后,省委对宜宾新的工作要求。
如何做好这道“必答题”?
首先得准确“解题”:什么是国际旅游城市?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后,宜宾第一时间调研。
“我们发现,国际旅游城市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但国际旅游城市的共性明显——经济社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且品位高、具有跨国界吸引力、城市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设施完善配套、旅游产业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众多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而且普遍具备世界级旅游吸引物、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体系、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鲜明的城市品牌与全球营销能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
放眼全国,国际旅游城市也有多种类型,比如,以桂林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以敦煌为代表的文化型、以厦门为代表的商务型、以西宁为代表的生态型。对标这些城市,宜宾对自身特点做了分析梳理,认为宜宾有丰富的历史人文、优美的生态风光、多样的特色美食,在城市景观、活动举办、商务会展等领域也有良好的基础,但单一方面还不具备特别突出的优势。
紧扣省委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宜宾给出“答题”方向:统筹利用核心文旅资源,建设复合型国际旅游城市。
宜宾合江门广场夜景 陈治吏摄
方向既定,需以目标为引。
在很多人心中,宜宾是一个工业大市,其产业诸如白酒、动力电池、光伏等,颇具硬朗气质。其实,宜宾也有其婉约宜人的一面,2023就承办了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被视为四川文旅发展的又一个标杆。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携程平台宜宾在线旅游交易额已从全省第6位上升至第4位,创下历史新高。
据此,宜宾提出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到2027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200亿元、1600亿元,旅游人次超1.6亿,其中入境游客达10万人次。远期到2035年,景城相融、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国际旅游城市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贡献更加突出。
明确路径,打造“三地三中心”
“景城相融、近悦远来、主客共享”12个字,被写进了发展目标。“这是宜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思路。”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当前,文旅市场正在深刻变革,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传统观光正向沉浸式体验转变,旅游突破单一景区局限,逐渐向城市居民生活场景和休闲空间延展,景城相融成为城市发展与旅游升级的主流趋势。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非遗体验”“博物馆导览”“历史街区”相关产品搜索量增长168%,远超自然风光(增长62%)和主题乐园(增长45%)。
宜宾李庄古镇夜景 罗顺摄
宜宾承接住了这波发展趋势。目前,去三江口“投喂”生态鱼、追日落、品美食的吸引力不亚于传统景区,今年“五一”期间,长江音悦街、冠英古街、李庄古镇的游客量,远超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传统景区。
这和宜宾近年来强化城市底蕴,注重完善公共配套、增强文旅功能,有效提升城市“烟火气”密不可分。在很多人看来,宜宾已经走出了一条非传统景区旅游城市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的新路子。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景城相融”势必再升级。宜宾响亮提出,内强底蕴,打造“三地三中心”。
“三地”指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宜宾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名片,朱德旧居、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阵地,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知名景区,更有“中国酒都”之美誉,打造“三地”,就是要立足现有优质文旅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的核心载体。
蜀南竹海拜寿台
“三中心”指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赛事、演艺、消费是文旅产业新领域、新延伸,近年来,宜宾提出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打造消费新场景,从硬件投入、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打造“三中心”,是宜宾文旅下一步的重点方向,也是吸引游客、提升区域影响力的关键支撑。
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通过打造“三地三中心”,将宜宾独特地理区位、产业资源与人文底蕴转化为世界级文旅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加速与世界接轨。
发展为民,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对目标群体提供精准产品,吸引他们来宜宾,实现“四个一次游”,在这次的《决定》中,极为吸睛。
省委全会提出了“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将其作为提升文旅竞争力、吸引力和美誉度的关键所在。在宜宾,近年来,“长江首城·宜人宜宾”“万事皆宜·天下为宾”等城市文旅品牌也先后出圈,带来一波又一波客流。
宜宾长江音悦街夜景 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宾全市接待游客5740万人次、同比增长3.6%,第三方机构预测,全年接待游客有望首次突破1亿人次,迈上新台阶。
立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宜宾在此前“吸引本地游客每月出游一次”、“吸引成渝及周边地区游客每年打卡一次”、“吸引全国游客一生来一次”的基础上,增加了“吸引西南地区入境游客来宜游一次”的目标,将有针对性策划入境游产品,提升“与世界·共宜宾”的吸引力。
不断增长的客流背后,是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供给。这正是宜宾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兴文县仙峰山林海路 兴文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下,文旅产业正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对GDP的贡献超过了10%,还可以与工业、农业等产业跨界融合, 以“文旅+”模式推动产业体系从“单点突破”向“全域全业态”转变,并带动就业,是富民增收的民生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产业。
“文旅产业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宜宾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对宜宾而言,发展文旅产业重点在促进人民群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方面更好赋能。最终落脚点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接下来,宜宾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带动经济增长、富民增收,做优做强文旅龙头企业,扶持小微文旅“主理人”,扩大文旅产业从业规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等,全方位推动宜宾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劲增长动能和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