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人变“护鱼人”,造纸户变“鸟导游” 宜宾这些生态保护故事亮眼|关注2025年全国生态日①

2025-08-14 15:40:43来源:川观新闻编辑:王眉灵

宜宾观察 陈治吏

“我曾是一名捕鱼人,现在走上了巡江护鱼的道路。”“为保护环境,我们关停了有污染的土纸产业,发展观鸟生态旅游,村民收入也高起来了。”……8月14日,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在美丽的长江畔,宜宾举行了“强国复兴有我彰显上游担当”生态日专场故事会,生动讲述了宜宾市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一江清水的故事。

这场故事会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精神文明办、宜宾市发展改革委主办。故事会上,依靠科技治水的青年、风餐露宿的护林员、守护家园的环保工作者、奋斗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轮番登场,9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区县的讲述者,分享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强国复兴有我 彰显上游担当”生态日专场故事会现场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实施“守护好一江清水”三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406支“河小青”志愿队伍,完成河湖健康评价并逐河建立“健康档案”,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宜宾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6.75%,高于全省6.55个百分点。

两代人接力让珍稀鱼种不灭绝

“当时我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珍稀鱼种灭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带来了父子两代人共同保护长江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

长江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上世纪90年代,长江鲟数量锐减。“都是长江的娃儿,不能偏心!”1993年,养过金鱼的周世武决定创办研究所保护长江珍稀鱼类。这一年,大学刚毕业的周亮也回到家乡宜宾,协助其父亲经营研究所工作,钻研鱼类繁育技术。

周亮讲述父子两代人共同保护江珍稀物种的故事

1994年大旱导致活饵断供,年轻的周亮顶着烈日挖蚯蚓、到臭水沟摸线虫,“那臭气熏得人睁不开眼,可手里摸着线虫,一点也不能松,这是鱼儿的命!”他说。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研究所的首条人工繁育长江鲟鱼苗破卵而出;2004年,长江鲟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当年产苗上万尾;2018年国家启动“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作为核心单位之一,承担了农业农村部“物质资源保护”长江鲟项目……截至目前,研究所累计在长江放流胭脂鱼50万尾、长江鲟种鱼1000尾、鱼苗66万尾。

放眼宜宾市,在无数“周氏父子”的努力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宜宾段)内鱼类种群由2019年的48种增至2024年的92种。

共护一江水“捕鱼人”变“护鱼人”

“2014年,我决定放下钓竿。”在江边长大的周涛曾是国家舟钓队员,回忆起目睹过的非法电鱼、毒鱼、炸鱼行为,仍心痛不已。得知长江原生鱼类种群急剧下降,他决定投身巡河护鱼事业。

当年,周涛发起成立长江流域首支反电鱼民间工作站。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2018年,全国首支专注长江鲟保护的渔政协助巡护队组建,周涛带领20余名退捕渔民,24小时轮班守护江安段38.5公里长江水域。

过去的七年里,周涛和队友们足迹踏遍超过40万公里江岸线。他们协助渔政打击非法捕捞180多次,成功解救搁浅长江鲟546尾及其他珍稀鱼类382尾。江安县农业农村局搭建起智慧渔政巡护平台,公安部门也在巡护队办公室隔壁设立“长江护渔警务室”,形成共护合力。

周涛讲述组建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的故事

共护一江水成效显著。2023年,在江安长江竹岛夹江水域,曾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进行了野外繁殖试验,2024年成功实现自然产卵出苗;现在,极度濒危的疏花水柏枝数量大幅增加,消失了20多年的二级保护植物丰都车前草重现江滩。

周涛的转变并非孤例。近年来,宜宾市实行“有温度的渔民保障、有力度的渔政执法、有精度的水生生物保护”,通过清船清网专项行动,设立39个回收处置点,完成630艘渔船、1186名渔民退捕任务,无数昔日的“捕鱼人”,成为了守护一江清水的“护鱼人”。

关闭造纸厂 “绿饭碗”“生态饭”富民

“当时有村民握着柴刀挡在造纸机前,说:‘这是祖传的饭碗!谁都不准动!’”来自屏山县龙华镇的吴晚霞回忆起当年关停土纸作坊的场景,记忆犹新。“土纸”曾是龙华镇的支柱产业,全镇半数以上乡亲靠此营生,但生产污水让汇入长江的溪流污浊刺鼻。

龙华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转型。2017年,老支书率先关停自家纸厂,党员干部入户劝说。短短半年,1351家土纸厂彻底关停,千年土纸产业退出历史舞台。阵痛之后,小龙溪河重现鱼虾,龙华镇也获评“四川最美古村镇”。

龙华古镇八仙山景区 罗顺 摄

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龙华镇依托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宝库,从生态文旅发力。碳石村发展“观鸟经济”,建起鸟塘吸引摄影爱好者,村民们也吃上“生态旅游饭”——村民史兴礼从造纸户变身“鸟导游”,举着望远镜带游客寻找红嘴相思鸟,年增收5万元;村民闫帮琼夫妻将旧村部改造成特色民宿,年收入从三、四万增至十多万……

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的故事还在继续。2024年,位于镇上的八仙山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后,龙华镇形成了“春研茶、夏亲水、秋观鸟、冬赏雪”的全季旅游业态,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