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宜宾观察 侯晓梅/文 罗顺/图
10月29日下午,在四川宜宾凯华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柠檬包装车间内,果香浓郁,30吨贴有溯源码的柠檬正完成套袋装箱,即将发往俄罗斯;与此同时,40公里外的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符合国际6A标准的生丝生产热火朝天,不久后将从上海港运往罗马尼亚、意大利等欧洲市场。

今年以来,凯华公司柠檬出口量预计达5000吨,较去年首次“出海”实现大幅增长;新丝路公司1-10月生丝出口额已突破6300万元,有机蚕丝出口占比从去年的25%提升至40%。从田间到国际,高县出口“山货”为啥连年增长?
企业“练内功”
从田间到车间,把“山货”炼成“出口尖货”
在高县沙河镇1.2万亩柠檬示范片区,年产上万吨柠檬鲜果。这里的柠檬从种植端就锚定出口标准,当地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治病虫害的绿色低碳种植模式,从源头把控品质。

“出口柠檬得先过‘两关’,大小、品相一个都不能差。”凯华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敏指着车间内的智能分选设备介绍,采摘后的柠檬先经两次清水去杂,再进入智能分选线按照大小分类、外观瑕疵等来分等级,出口的柠檬属优果,大小均匀、色泽鲜亮。
“去年4月我们首次实现柠檬‘出海’,今年虽然市场价因产量下降有所上涨,但凭着过硬的品质让我们拿下了更多订单。”罗敏笑着说,出口价约每斤6至7元,利润比国内市场高出10%–15%。

如今,沙河镇柠檬示范片区每天有数十吨柠檬发往国内外,出口占比高达70%,让高县成为四川资阳安岳外,又有一个重要的柠檬出口基地。
与柠檬的出口路径相似,高县的生丝能获得欧洲市场青睐,同样源于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品质管控。“这是园区产的干正茧,达到了国际6A最高标准,单粒抽丝长度可达1200米,而普通茧子只有七八百米。”新丝路公司丝绸部经理陈林手拿一颗蚕茧介绍道。

作为四川蚕桑主产区,高县拥有23.5万亩桑园,其中6000亩已建成有机桑园基地。通过集约化种植、标准化养蚕,当地所产蚕茧品质优于普通产区。在企业茧丝绸科技园内,自动缫丝生产线取代了传统工艺,智能设备实时监控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生丝等级稳定在国际最高的6A标准。
“欧洲市场偏爱高端有机蚕丝,去年有机生丝价格一度涨到每吨60万元。”陈林表示,公司的桑园和生产线均已获得有机认证,今年1-10月有机蚕丝出口占比从去年的25%提升至40%,成为多家国际时尚品牌的指定原料。
政府强服务
从通关到产业链,为企业打通“出海”路
除了企业自身“练好内功”,高县政府也在服务保障上持续发力,为农产品顺利“出海”铺平道路。
“以前我们没出口资质,柠檬要先运到东北再统一出口,耗时又增加成本。”罗敏坦言,直到去年1月,在政府帮扶下,企业获得对特定国家出口资格,成为全国100多家具备资格的出口柑橘类水果企业(20多家出口柠檬企业)之一,实现了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柠檬作为鲜果,对时效性要求极高,加工包装后必须尽快完成出口手续。为此,高县搭建跨部门协同机制,联合海关、税务、经信等部门建立数据信息交换平台,将出口退税申报、检验检疫、通关审核等事项整合为“一站式办理”,大幅压缩出口通关时间。“我们还为企业提供出口物流费用全额补助、国际展会参展补助,进一步减轻企业‘走出去’的成本压力。”高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茧丝绸这一核心特色产业,高县更加注重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国际化建设。在新丝路公司的展厅里,从蚕茧、生丝到丝绸制品及各类衍生品一应俱全。“我们正加紧布局高档绸缎加工区、成衣及丝绸床上用品加工区、桑蚕生物科技产品深度开发区,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精品茧丝生产基地。”陈林信心满满地说。

陈林还提到,通过政府搭建的产销对接平台,企业参与了浙川东西部纺织产业协作大会,并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展销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拓展海外市场。今年1-10月,新丝路公司生丝出口额突破6300万元,再创新高。
从柠檬的“枝头直达海外”,到生丝的“织就国际订单”,高县正以“企业提质+政府护航”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更多“山货”走出川南、走向全球,在外贸赛道上不断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