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乳房健康的话题,蹦入人们大脑的便是乳腺癌;因此,常常易轻视其他乳腺疾病。
今年9月22岁的小米体检时发现右侧乳房出现一块如硬币大小的软肿块,吓的她立即到乳腺专科检查。
小米先天乳头内陷,当听说是乳腺炎不是癌时,紧绷的心立马放松,轻松到不但不遵医嘱,还把生病这个事儿都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前几天换衣服时蹭的疼,才发现肿块越来越大,这才又急匆匆赶往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该部位已经由乳腺炎转化为脓肿。
小米所患疾病是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乳腺炎中的一种,而另一种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哺乳期的妈妈并不陌生——哺乳期乳腺炎。两者的发病原因、易发人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都不一样。
哺乳期乳腺炎指的是哺乳期,尤其是头胎无哺乳经验的女性易发生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乳汁淤积(俗称堵奶),另一种就是细菌的侵入(通常是由于小孩吸破乳头)。早期哺乳期乳腺炎及时抗感染治疗,3-5天可治愈。
而非哺乳期乳腺炎(NPM)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病因不明、良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虽说是炎症,却让乳腺专科大夫很头痛,因为它极易复发,对乳房外形会造成毁损性的改变。发病高峰年龄在20—40岁,50%以上的患者为未婚未育的年轻女性。由于大家对该疾病的陌生,常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
随着孕期和产褥期卫生知识的普及,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已呈下降趋势,而非哺乳期乳腺炎则呈上升趋势,此病不仅好发于年轻女性,偶尔也垂青男性。
27岁的男青年小阳,年初时觉得左胸乳有些疼痛、红肿,当时并未在意,但后来不但没有消失并且还慢慢鼓起一个包块一碰就痛。到医院就诊后,才知道原来是患上了非哺乳期乳腺炎。
主要三种临床类型:
早期乳房肿块型:突然出现乳房肿块,微痛或无痛,皮肤无红肿,肿块边界不清楚,无发热史。此型常被误诊为乳腺增生。
乳房脓肿型: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乳房皮肤红肿及脓肿形成,部分病例脓肿可穿破流脓,局部表现剧烈、急骤。但全身炎症反应较轻,中度发热或不发热。少数病例白细胞增多不明显。需要与乳房结核鉴别。
慢性瘘管型: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部分医院将其当做普通脓肿处理,切开引流结果发现切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病灶蔓延,严重者乳房变形,反复流脓。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主治医师朱丽华这样说:
如何诊断?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突然出现的疼痛性的包块一般来说炎症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是查体:如果天生乳头凹陷,包块边界不清,压痛明显的要警惕。首选彩超检查:一般彩超会提示炎性改变。
但是最终的确诊我们需要做穿刺活检,活检的目的是排除结核及癌症的可能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有2大类,需要根据病检结果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
怎么治疗?
非哺乳期乳腺炎复发率高,降低复发的方法是通过手术扩大切除。
对于肿块型患者,先给予抗感染及外敷药物治疗,病灶缩小后及时手术。脓肿形成的患者抽脓及抗感染治疗。
如果病变广泛,无法一期切除者,可根据病理检查类型分别给予3联结核药或激素药物,病灶缩小后手术治疗,但是治疗周期非常长,需要3-6个月左右。
因此,该病在早期肿块型时处理相对简单。(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