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张梦露 曹洋/文 罗顺/图、视频
5月19日,位于宜宾市屏山县王场工业园区的德恩精工(屏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恩精工)生产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将铁桶里的熔融金属倒入铸造模具中,火花四溅间,数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抓取着刚完成粗加工的工件送往下一道工序。
德恩精工总投资10亿元,占地418亩,是首批入驻屏山县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热表处理、装配包装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产品销往40余个国家,涉及50余个行业,核心产品机械用传统皮带轮系列产品出口规模连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今年一季度,德恩精工产值达8300万,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4亿元。当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家民营企业如何应对?近日,德恩精工总经理卢远富接受了川观新闻的专访。
从造“零件”到造“装备”,全产业链“图谱”已然成型
德恩精工始总部位于眉山市青神县,是一家专注于高端精密制造的企业。2017年,捕捉到宜宾市屏山县在能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上的独特优势,德恩精工与当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将其最大的产业基地落户于此。2020年,德恩精工正式建成投产。
自成立以来,德恩精工便以生产锥套和皮带轮为主。卢远富介绍,这两款产品以广泛的应用领域、相对较低的技术门槛和较短的交付周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拳头产品”,占据了公司约30%的份额,且超60%的产品远销海外,在国内市场占比超过30%。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德恩精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产品从机械传动件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构建竞争壁垒。“过去我们的产品体系相对单一,主要集中生产加工齿轮、链轮、联轴器等机械传动件,2020年我们成功制造出能抓取20公斤到200公斤重量的工业机器臂,进一步助力企业扩能增效。”卢远富介绍,通过技术攻关,公司产品线已扩展至机械传动件、机械非标准定制件、机械工业臂和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四大领域。
如今,从基础铸件到智能装备,德恩精工实现了“铸锻-机加-热表-总装-仓配”的垂直整合,产品线覆盖机械制造全流程。此外,企业将欧标、美标等国际标准与实战经验结合,建立产品样本,并推动其成为行业标准。
“我们这类制造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型制造,就算只定做一件产品,企业也会根据其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卢远富介绍,目前企业的产品种类有35万种,常年生产品类超8万种,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客户数量超过3500家。“屏山基地产能正处于爬坡阶段,全面达产后,企业将实现年产各类机械零部件及非标定制件产品20余万吨。”
从“制造”到“智造”,产业搭上数字化快车
走进德恩精工生产车间,机械轰鸣,生产线上50余组全自动机械臂挥舞作业,数个AGV小车往来穿梭运输材料。在制造运营管理系统上,工单号、产品型号、工单交期等数据一目了然,从工序派工、执行、维护、异常处理、生产检验等,工作人员都可以在系统上进行。“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车间以前1台设备需要3名工人轮换管理,现在1名工人就能同时管理10台设备,正逐步实现无人化管理。”卢远富说。
在一楼的产业协同云平台“工品超市”中,自动化零件、工业材料等产品在线可购,吸引了1000余家供应商入驻。该平台通过授信机制实现“先购后付”,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卢远富介绍,通过平台协同,关键设备联网率提升至100%,生产效率再增5%,订单准时交付率提高8%。
近年来,德恩精工通过搭建智能产线管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平台和数字孪生系统等,实现了从生产到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目前,该公司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等级为三级,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联网率均实现双百,今年预计提升到四级。值得一提的是,德恩精工专业团队已为4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通过出具定制化方案推动区域“智改数转”协同网络成型,帮助企业降低15%的转型成本。
“智改数转”也为企业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设备故障率下降10%,生产效率提升5%,定制化产品交付周期从40天压缩至20天,制造成本降低5%。卢远富坦言,新设备和新技术的投入,让企业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进军,能更好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此外,为提升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德恩精工与四川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助推产业升级。
谈及未来,卢远富表示,将以需求和应用为牵引,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制造水平,进一步深化“零件-部件-设备”全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