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观察 侯晓梅 陈治吏
8月3日,在宜宾市南溪区九龙产业园区,宜宾德康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宾德康”)的屠宰生产线上,生猪经过28道工序后,其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川渝地区和北上广市场。
宜宾德康食品公司成立于2020年,投资超10亿元,建设年屠宰300万头生猪及肉制品深加工与冷链项目,是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投建的西南最大屠宰及深加工项目。“我们将在宜宾打造首个生猪产业及肉类加工的全产业链闭环,以数智化技术提升品质,立足宜宾,服务西南。”宜宾德康总经理夏毅强说。
四川是全国生猪大省,宜宾生猪出栏量位居全省前三。德康集团落户宜宾以来,年出栏量已达60万头,在当地单一企业中出栏量排第一。从农场到餐桌,“一块猪肉”背后的数智化全产业链如何打造?近日,夏毅强接受了川观新闻的专访。
“从农场到餐桌”,在宜宾打造生猪全产业链
“选择在宜宾打造生猪全产业链,是因为这里突出的区位优势和生猪养殖基础。”夏毅强介绍,德康集团早在2012年便在宜宾布局生猪养殖,目前已实现区县全覆盖,“宜宾已成为我们最大的养殖基地”。
养殖规模还将持续扩大。去年,宜宾德康与政府携手推进“百村百万”生猪产业项目,计划2027年建成百万头级的现代化养殖集群。按规划,项目将打造1000个“德康家庭农场”养殖单元,每个单元存栏母猪100头,年出栏育肥猪可达2500头。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产能250万头。
好料养好猪,夏毅强介绍,为了从源头上保障猪肉品质,今年4月在兴文县开工建设智能化饲料工厂,以“智慧工厂”的标准设计年产能45万吨,将为周边生猪养殖基地提供稳定饲料保障。
同时,南溪区6万吨精深加工车间也正在加紧建设,计划明年3月投产。投产后将生产腌腊、卤制、预制菜、等八大系列猪肉产品,实现从“卖生猪”向“卖产品”转变,进一步丰富产品线,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种猪繁育、肥猪养殖到生猪屠宰加工、冷链库,再到即将建成的饲料加工厂、精深加工车间,宜宾德康生猪“从农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完善,助推宜宾市生猪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跨越,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由“零”向“强”的突破。
从养殖到运输,数智化赋能生猪全产业链升级
在宜宾南溪区黄沙镇生猪养殖场,住在这里的5000头猪每天享受着高科技生活。猪舍里实现了自动供水、供料、温控、刮粪等,可实现2名饲养员喂养5000头猪的效率。同时,通过严格的人、车、物、猪、污物分区管理,有效降低生猪了患病风险。
离开养殖场,生猪进入宜宾德康的现代化屠宰车间。在这里,一头生猪通过二氧化碳致晕后,依次进行屠宰、排酸、分割。热鲜肉直供宜宾及周边的农贸市场和商超,冷鲜肉、分割肉则立即进入全程冷链系统进行储藏和运输。
“我们的生产线每小时可屠宰450头生猪,效率是传统方式的2倍以上,智能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夏毅强介绍,公司斥资上亿元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全自动屠宰线和分割设备,年产能达300万头,在西南地区领先。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从生猪来源、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数据自动采集、上传、计算,支持在线追溯与即时分析。
数智化应用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宜宾德康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西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设了“德康班”,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目前,公司员工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90后”的年轻职员占比80%,并拥有10多名博士。同时,企业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聚焦“猪芯片”攻关,培育更适合本土的优质猪种,建立完善的种猪生产繁育体系。
从种猪繁育到智能化养殖高效屠宰,再到冷链储运,数智化应用让猪肉安全、高效地抵达消费者餐桌。谈及未来,夏毅强表示,将以建设高端食品生态圈为目标,持续探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