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建设成绩斐然 14所高校与宜宾签署项目落地协议

2019-07-04 17:24: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消息(陈忆 记者 王扬)2016年以前,宜宾市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如今在校大学生增加到5.3万人,已与1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4所签署了项目落地协议。这是宜宾坚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宜宾大学城科创城以来交出的答卷。7月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负责人通报了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情况。

坚持规划引领 紧扣战略强招引

一直以来,宜宾市按照“立足宜宾、服务川南、借力成渝、辐射滇黔”的定位和“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产学研港城”融合发展思路,在临港经开区高起点规划了36平方公里(首期12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紧扣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8+2”产业发展,与1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4所签署了项目落地协议,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3所高校已全面建成招生。

同时,紧扣“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定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到50余个国家600余人、居全省第2。多方位、多层级创办特色学院学科,培养了各类高端产业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助推全省经济副中心和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一期)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

注重产教融合 重点产业促转化

有了众多高校作为基础,宜宾大学城科创城的发展更加注重产教融合。围绕全省“5+1”和宜宾市“8+2”产业发展需求,先后成立了四川省智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与教育厅开展厅市共建“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引导高校和本地企业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战略基地”,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2019年3月占地555亩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园,该园区引入清华启迪集团实施整体运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8个产研院和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已挂牌运行。

为了推进产业的发展,宜宾市还建立了产研院需求对接制度,形成产学研用长效化机制,实行发布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动态制度、定期报表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

通过举办“产研院宜宾企业行”活动,在宜宾的产研院围绕专业优势和产业需要,与宜宾本土企业五粮液集团公司、天原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白酒酿造生产线自动化、氯化法钛白粉新材料智慧工厂等各类“产学研”深度融合项目100余项,有力推动研究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创新推进机制 实现建设高质效

为全力推进“双城”建设,宜宾市成立“双城”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双城”建设统筹协调、牵头联络、督促检查等工作。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封闭运行、自求平衡”的原则,宜宾市组建了市科教投资集团公司,负责“双城”项目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变政府投入为企业投资,市场化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创新实施 “三个一”建设模式,即:“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

做好配套建设 营造良好环境

宜宾坚持“双城”公共设施共享共用,统筹布局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大型商区,在“双城”周边建设成都外国语学校、省直机关幼儿园分园等品牌学校以及宜宾市二医院分院、竹生态文化公园、智能轨道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教师周转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解决来宜人才后顾之忧。目前,“双城”已经形成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商业、生活等功能完整的配套体系。

下一步,宜宾市将继续按照中、省相关战略部署,持续不懈加快大学城科创城建设发展,力争2020年提前1年现“双10”“双基地”目标,即全市高等院校达10所、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达10万人,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为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图片来源:宜宾市科教集团公司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