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地震一周年③|宜宾珙县:学子搬进新教室 用心书写感恩

2020-06-17 16:41:4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曹洋)“警灯闪亮处处消防,白衣穿梭急救匆忙,一抹青春绿色挺立在废墟之中,地震压不垮珙县人斗志的激昂,守护着不变的初心……”6月17日上午,在“6·17”地震一周年之际,宜宾市珙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14班开展了一场关于“铭记感恩”的主题班会,50多名高三学生坐在崭新的教室里,朗诵着语文老师自创的感恩诗歌,表达着喜悦和感激。

欢声,笑脸,再次回到了孩子们中间。去年6月17日,长宁发生6.0级地震,共导致珙县36所学校受损,83栋楼舍需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如今,1年过去了,在朗朗书声中,不少学子已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露出的笑容让校园再次焕发生机。

争分夺秒

奋力重建让孩子早日回归校园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地震发生后,珙一高师生立即疏散到了操场,不少同学还自发投入到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等工作中。该校高三学生杨宛玉回忆,地震发生第二天,由于教学楼、宿舍楼情况不明,学校便通知同学们返家避灾。“作为准高三学生,原计划的教学时间都很紧,停课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焦虑。”

为帮助学生抢抓学习时间,珙县教体局曾进行多方协调,确定珙县上罗中学、宜宾市一中2所学校为“借校复课”的接收单位;去年8月底,珙一高1100余名师生来到宜宾市第八中学校菜坝校区开始了新学期。

在借校复课的同时,珙县也在加紧校舍维修加固和灾后重建的步伐,震区复课情况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慈济慈善基金会为珙一高重建捐建3500万元;宜宾市红十字会捐资150万元、中组部团中央第19批入川博士团捐资20万元用于支持杨柳村小灾后重建……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也让珙县教育项目重建开启了“加速度”。

2019年10月6日,珙县珙泉镇海联希望小学正式开工,今年4月12日竣工;2019年10月7日,珙一高灾后重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今年3月30日竣工;2019年11月13日,珙县珙泉镇杨柳小学正式开工,今年4月12日竣工……一个个教育项目的开工和完成,给师生家长们带来一次次惊喜。

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王夕娟介绍,事实上,该校的重建并不是简单的“缝缝补补”,而是原址重建,整个新教学楼比原有的建筑将增加6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采取四合院的布局,学生疏散通道更加通畅,更为重要的是,原址重建的教学楼还提高了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

爱心接力

让感恩教育常态化植根于校园

当天,纪念地震一周年的感恩班会在珙一高每个班级举行。优秀班集体高三14班的故事也在传播:地震来临时,他们帮助其他同学搭帐篷、搬物资,成为了地震中的志愿者,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责任担当,感谢他们带给全校师生的感动。

事实上,灾后重建带来的改变,不仅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教学楼、一台台先进智能的教学设备,更是孩子们身上的成长与蜕变。

“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崭新,地震让孩子们都‘长大’了。”王夕娟感慨,孩子们比以前更懂事,变得关爱他人、敬畏生命,开始领会学会感恩、铭记。到宜宾一中借校复读的孩子们,临走时自发的把教室、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黑板上写上感恩的话语,留下亲手做的小礼物。她表示,在新学期教学工作中,该校将感恩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根植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给每个年级的学子。

高三学生何浪说,这次经历对艺体班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锻炼。“以前由于我们艺体生的成绩都不太好,不少同学萌发了放弃学业的念头,但地震过后,大家都更珍惜现在,并能沉下心来学习了。”

“感恩是大家常说的话,感恩党和政府、父母老师和援建单位。”何浪说,还记得班主任老师带着年幼的孩子守在同学们身边,给予大家安心的力量,记得爱心人士捐赠的涓涓细流,记得看到新校园的喜悦和震撼……

“下一步,珙县将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征文、书画等形式常态化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珙县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珙县32个校点维修加固全面完成,11个学校重(迁)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珙县第一高级中学一期项目、杨柳村小、海联希望小学、珙泉镇坝底小学等已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余项目正有序推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