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岩门茶的“欧盟生意经”

2020-09-16 17:30:4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颜婧

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新村聚居点。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一县一策

站在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双峰村的双峰茶园极目远眺,能看到远处呈黛青色连绵起伏的山脉,脚下茶园是浓浓的青绿,淡淡的茶香随山风而来。不过仔细一瞧却让人费解,整齐的成排茶树间,却有杂草在列。

“可别小看这片长草的茶园。”8月24日下午,记者一行从村委会出发,绕了7公里盘山路抵达这片茶园,双峰村第一书记张孟川连忙站出来打消记者的疑虑,“这是当地唯一能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茶园,可以说代表了大乘镇种茶的最高水平。”

岩门茶,40年前就由屏山县岩门(今双峰村境内)一带的村民开始种植,辉煌时要“熟人相托”才能买到,后来没落,成为“为他人作嫁衣”的原料茶,产值不高。如今,岩门茶竟打入茶叶准入标准严苛的欧盟市场,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利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本报记者罗之飏

不做“柴火茶”:用上天然气不让烟火熏茶园

8月24日傍晚,忙完一天活路的十来位双峰村村民来到小卖部边休息,说起岩门茶,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岩门茶好着呢,干净得很。”7组贫困户罗成海说罢,怕记者不信,跑去旁边茶园里摘了几片茶叶递给记者看。

干净,是岩门茶这几年才有的光景。之前,岩门茶一度是不折不扣的“柴火茶”,村里家家户户做饭也是“柴火饭”,“烟子熏得多的茶园,采会儿茶手上都是烟味。”罗成海回忆。

改变发生在2018年,通村路、产业道、耕作道、连户路四通八达后,提升茶产业品质提上日程。双峰村村委会、茶叶合作社和引进的几家茶叶加工企业凑到一起想办法,“山沟沟那么深,柴火烟子出不去,肯定要熏茶园,这个问题要解决。”双峰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泽明说。

随后,通过镇政府协调,一条12公里的天然气供气管道铺进了双峰村。李泽明告诉记者,屏山县供气单位每户免费提供50米入户管道,每户只需承担4500元的开户费,“现在公路沿线的茶农基本上都用上天然气,很少见到烟了。”

出口“品质茶”:高标准换来欧盟市场认可

茶叶干净,不被烟火熏,和进入欧盟市场有什么关系?在村里采访时,屏山县岩门秀芽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成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记者带到了炒茶车间,打开一包新鲜炒制的绿茶,叫记者“先尝一尝再说”。

山泉水冲泡的岩门绿茶汤色通透,口感清洌,同行的人尝完后直呼“一喝就是很贵的感觉”。实际上,岩门绿茶确实身价不菲。石成彬告诉记者,出口到欧盟的岩门绿茶每斤均价为1000元上下。

“贵就贵在品质上。”石成彬介绍,公司生产原茶最早在2016年经过SGS(瑞士通用公证行)检测,有467项指标通过欧盟标准,今年已有515项指标通过,这批原茶全部产自双峰茶园,到目前每年的产量只有10吨上下。“烟火熏不得,农药撒不得,品质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大家看到茶园里长了那么多草。”石成彬说。

岩门茶卖到欧洲去了!一时间,这个消息在种了几十年茶叶的岩门种茶人中传开,也让当地看到再次打响岩门绿茶品牌的希望。坡地改梯田、换苗变高产、统防统治病虫害……几年下来,从最初的绿茶到红茶再到生产抹茶食品原料,品类不断丰富,村民持续增收,今年上半年,全村45户茶农贫困户茶叶销售收入75.9万元,人均收入近5000元。

多做“致富茶”:反复试验探索更好制茶工艺

行走在村里集中连片种植的茶园里,汩汩清泉沿茶园缓坡流下,望着冷清下来的茶园,张孟川再次思考岩门茶的未来。

“短板还有很多,加工就是第一个大问题。”张孟川说,受工艺局限,炒制后的岩门绿茶芽短叶碎,卖相不好,如果全部改为人工翻炒,效率低、成本高,会进一步降低茶农的利润。

销售渠道较窄也是一大痛点。石成彬告诉记者,双峰茶园品质最好的茶叶要通过北京一家合作企业才能出口到欧盟市场,出口渠道不在自己手中,只能别人赚大头自己挣小头。

村里已经在谋求改变。屏山县茶叶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刘兆斌说,当地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指导下引进了福建的一门制茶工艺,已经反复试验了两年,希望能探索出更适合当地的标准化制茶工艺。去年9月,当地改建了一处200亩的育茶基地,选育出更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新品种,为继续换种做好准备。

销售渠道也在拓宽。张孟川介绍,屏山县特色农产品一条街即将建成,岩门茶将是重要展示产品,村上也在联合定点帮扶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寻找更多的销售途径,“不少企业今年开始尝试直播带货,线上开店拓展销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