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制调整后公共文化服务如何精准化?宜宾珙县探索“四个一”补短板

2020-11-18 16:15: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颜婧

四川在线消息(李元元 宜宾频道 曹洋)11月17日下午,在宜宾市珙县上罗镇“红色教育”主题影院里,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即将开演,不少观众正在检票进场;影院旁的文化服务综合中心里,一场川剧锣鼓下乡培训正在进行。一切有序而充满生机,然而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今年却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心区域,吸引了不少村民到此活动。

改变源于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珙县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进行的“四个一”探索,即“完善一个机制、深化一项行动、巩固一支队伍、强化一套保障”,实现文化阵地改而“不闲”,文化服务改而“不少”。珙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珙县的乡镇、村社区数量都有一定缩减,这给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进行调整,从而更精准地为群众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据介绍,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作为珙县基层文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它的内涵和影响也在不断完善和延伸。今年,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创新及其标准化研究被省文旅厅推荐申报2020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和行业标准化研究项目。同时,珙县也在深化文润珙州公益文化行动,让文化培训、文化惠民进村社和农家,推动戏剧进乡村,蜡染等非遗传承,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2019年7月以来,开展送文化服务培训300余场(次),培训3万余人次。

文化人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提升专业素养也是当地亟需考虑的问题。为此,珙县为每个乡镇配置人员,确保每个乡镇有文化专干1—2人,每个村(社区)配备1名享受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管家,招募175名文化志愿者服务村(社区)文化工作和活动开展,吸纳各类社会文化团队,形成了农村社会文化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上述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珙县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与人民幸福的经济强县和绿色家园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珙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暂行办法》《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书香家庭、阅读推广人、优秀读书组织评选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度,推动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