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优美的乡村风貌。
高县东区市政广场。
贫困村涅槃蜕变,民生工程落地生根,重大项目竣工投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兴之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5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十三五”收官在即,从“沟壑纵横穷帽难摘”到“绿水青山幸福小康”,坐落于南广河畔的高县,将千年希冀化为破茧成蝶的力量,书写了一份高质量的“十三五”收官答卷。
□罗景萍 (图片由高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两片绿叶 带来美好新生活
初冬,清晨的暖阳洒在嘉乐镇龙旺村的黄草坪,金黄色的茶叶,迎着阳光,格外耀眼。
这座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曾是农户口中种不出农作物的“荒草坪”,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由于缺乏劳动力,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一个撂荒村。2014年,该村因地制宜,引进云州茶业公司,采用“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新品种黄金芽茶叶,打造“妈妈最爱喝的茶——高县黄金芽”品牌。今年1月10日,该茶叶的品牌推荐会在北京举行,让来自大山深处的茶香飘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黄金芽茶叶已发展了800余亩,带动我们村40多户贫困户、100多户非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荒草坪变金银山啰。”村支部书记朱孝平高兴地说。
在距离龙旺村30多公里外的来复镇滚坨村,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抓紧对桑树进行“冬管”,为来年蚕桑丰收打好基础。
“以前,我们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村,既无资源优势,又无支柱产业。”村支部书记周永金说,为寻找致富门路,村两委和扶贫干部一起结合村情实际,决定依托原有的蚕桑基础,把“种桑养蚕”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说干就干,3年多的时间,1500多亩的蚕桑产业园遍布山岗,每年仅蚕桑一项就为该村带来400多万元的收入。
“今年我养了6季蚕,总共90张左右,共有10多万元的收入呢。”蚕农胡永强说,以前一家人挤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这些年依靠养蚕,早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房。
茶叶、蚕桑作为高县农业两大特色支柱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县的每一个村落,30余万亩茶叶、20余万亩蚕桑挑起了产业扶贫的“大梁”。该县充分发挥茶叶、蚕桑两大产业优势,以“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的方式,串联起9个乡镇、26个贫困村、75个非贫困村的茶桑产区,形成“百里茶桑文旅产业长廊”,全县80%以上的贫困户因为种茶、养蚕脱贫。通过加强产业融合、村企共建、增加就业等措施,全方位建立与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联结,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2019年,全县茶、桑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为“四川省茶叶十强县”“全国蚕桑之乡”。
登高远眺,满目茶、桑叠翠,绿意盎然,两片绿叶,不仅绿了青山,还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茶园里、桑田间,村民怡悦劳作,绿叶下的日子,幸福悠长。
乡村公路 连接幸福康庄道
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作为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重点县,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秦“五尺道”斑驳的路面,见证着千百年来人背马驮的交通历史。路,曾是群众心中最大的期盼。
“十三五”期间,该县把道路交通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力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全力推进贫困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300公里,农村等级公路1429公里,构建起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成功创建为省级、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早上8点,在来复镇大屋村公交站台,部分村民已经在等候开往县城的第一趟公交车。
“过去别说公交车,连过境车都没有,进县城只能选择摩托车、电瓶车,冬天冷不说,还不安全,现在通了公交车,几元钱就能到县城,方便得很。”提起这些年乡村交通的变化,村民李林真颇有感触。
除了城乡公交,金色“便民小客”也穿梭在全县的乡村公路上。通过乡村客运“金通工程”,“便民小客”的投运已从最初的10个乡镇、57个建制村增长至全县13个镇全覆盖、195个建制村村村通,“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产业路的建设更织密了农村交通网络,一条条致富路不断向大山深处的产业核心区延伸,村民们不再“望路兴叹”,守着丰富的资源过紧巴巴的日子。
“十三五”期间,该县围绕茶叶、蚕桑、林竹等特色产业,建成百里茶桑旅产业路17条117公里,农业产业路129条402公里,串联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13个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多个镇特色园区、示范村、龙头企业和50个贫困村,实现对全县32.7万亩茶叶、23万亩蚕桑等支柱产业区的全覆盖,带动沿线30多万群众致富奔小康。
沿着一条条“金光大道”,一车车竹子、茶叶、农特产品从田间地头运到山外,换回一把把钞票。以前,莽莽群山望不见头,贫困的日子也看不到头。如今,交通条件的改善,高山不再是出行的阻碍,而成为沿途美丽的风景。
文明乡风 吹开小康新画卷
傍晚,庆岭镇桥坎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逐渐热闹了起来,三三两两的村民跟随音乐,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该县从加强村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出发,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全域推进文化设施提标升级、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一座座文化站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
“现在没事大家就组织起跳坝坝舞,感觉整个人精神多了”“平日里就喜欢到这里来看看书,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农技培训,能学到很多东西”……“文化活水”一滴滴滋润群众心田,乡村的日子在润物无声中,更加丰富多彩。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才是真正的小康。围绕“文明新风扶贫”,该县完善起乡村红白理事会、建立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在全县常态化开展弘扬家风家训,表彰道德模范、忠孝楷模等活动,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形成了好风气。
如今,在各乡村“亮家风、传家训”、各类“评优评星”、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正涤荡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短短5年时间,全县5万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交卷”,全面小康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