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宜宾频道 王扬)2月18日,四川首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一岁”了。一年间,作为新区引擎的“大学城”、“科创城”发展如何?数据和案例可作回答: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的宜宾市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开发,已与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宾办学高校由2016年的2所增加到现在的12所,12所产研院和2个院士工作站,在校大学生增至7万人以上,跃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年前结束的宜宾“两会”提出,立足“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定位,办实办特办强高教园高职园,有针对性地引进医学、农业类普通高等院校和与新区产业高度契合的高职院校,建设“双一流”学科。
(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 供图)
从无到有
知识之城拔地而起
1月10日,一块标注多所大学校址的指路牌刷爆了宜宾市民的朋友圈,大家纷纷转发、点赞,巨幅指路牌一路指向错落有致、汇聚7万多学生的宜宾大学城区域。
可谁曾想到,提出“大学城”、“科创城”战略的背后是宜宾招商团队在沿海城市招商被拒多次之后的战略之变。据宜宾市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负责人介绍,2016年宜宾的招商团队,奔赴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招商,不少企业家问:“宜宾有多少高校,有多少大学生,能提供多少人才支撑?”
为了给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智力支撑,2016年,宜宾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重大决策部署。
然而,提出“双城建设”战略之初,引来的却是一片质疑声:有没有那么多钱建大学城?建起了大学城,专家教授愿不愿意来?
面对这些质疑,宜宾市委、市政府决心坚定:这座以一“黑”一“白”(煤炭、白酒)为主的传统资源型城市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型升级。
宜宾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挂帅,把“双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高效率、大力度推进。短短4年间,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实现了无中生有、跨越发展。
截至去年12月,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的宜宾市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一期12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开发,已与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宾办学高校由2016年的2所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增至7万多名。
去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开校,首批来自全国各地的1860名学生来到宜宾求学。该校产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仕海说,“宜宾抓大学建设,抓住了人才,抓住了未来。”
(宜宾市科教产业集团公司 供图)
从量到质
高端人才助力城市发展
宜宾市委人才工作局负责人表示,“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企业,形成一个产业,促成一个集群,链接全行业生态。”
去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将自己唯一一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宜宾三江新区。
“很看好宜宾的发展前景,将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过去4年,欧阳明高院士一直为宜宾汽车、锂电产业出谋划策、举荐人才。4年间,以宁德时代这一全球领先的动力锂电池制造企业领衔,吉利时代、苏州天华超净、广州国光电器、天宜锂业、光原锂电、宜宾锂宝等众多锂电领域龙头企业,扎堆宜宾建厂,全产业链打造世界级锂电产业集群。
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产研院和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工作站陆续落户宜宾。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已与宜宾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1月18日,长盈精密四川宜宾产业基地开工仪式在三江新区举行。标志着省委、省政府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重大部署在宜宾实现了新突破,宜宾构建智能终端和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迈出了新步伐,宜宾“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取得了新成效,必将有力推进宜宾千亿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锂电生产基地建设。
(陈梦迪)
从偏远到繁华
万家灯火照亮宜居之城
新区一年,拔地而起的“双城”,正裂变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新年,行走在三江新区“网红”打卡地白沙湖水街,灯光璀璨,人声鼎沸,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居住在紧邻宜宾“双城”某小区的重庆某大学教师黄苇正带着父母、小孩散步,她告诉记者,每年春节都会回宜宾老家过年,2016年刚搬过来的时候,周边交通不便、商店也很少,出行和购物都很不方便,吃个饭都要去很远的地方,现在每年回来都不一样。“变化太大,家门口都是‘网红地’,环境越来越好,智轨快捷,出行更方便,人越来越多。”
刚刚结束的宜宾“两会”,在宜宾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高质量建设三江新区,聚焦“四区”定位和“六个样板区”发展要求,高水平编制新区系列专项规划。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园、锂电材料产业园、医用卫生应急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亿元、常住人口28万人。
未来两年,三江新区将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紧盯基础教育、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等十大板块,强力推进实施96个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力争到2022年底,基本补齐三江新区城镇建成区民生基础设施短板,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