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杨珺 宜宾频道 王扬)3月11日,临近中午,兴文县共乐镇气温已达到27度,养虾大户周先华把一栏栏虾苗小心翼翼倒入稻田中,虽然满头大汗,却难掩激动的心情。一个月后,这批小龙虾的上市将为他带来百余万收入。
随着气候逐渐回暖,兴文县共乐镇虾稻田里的“水上春耕”拉开序幕。记者了解到,这种“稻虾共作”的生产模式不仅富了村民的“钱袋子”,也稳了当地的“粮袋子”。
鼓起“钱袋子” 养虾小伙年入200万
“今年我们要投3—4万斤虾苗,到清明节就能上市,小长假期间估计能卖2万斤,大概能收入40万元,预计这一季总产量可以达到18万斤,产值360万元。”周先华激动地说。
31岁的周先华养殖龙虾已经5年,去年8月,了解到兴文县正在大力发展龙虾产业,他通过考察发现当地水质和稻田的平整度非常有利于龙虾养殖,便立即流转了600余亩土地进行稻虾养殖。
周先华介绍,得益于兴文县天然的气候优势,兴文小龙虾可以产两至三季,清明节这一季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沿海一带,由于价格较高,该季利润可占全年利润的70%。清明后,他的龙虾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600亩的土地年利润可达到240万元。
受益的不仅是养殖大户,稻虾产业也提升了普通村民收入。周先华介绍,目前公司有6名员工,都是当地村民,员工薪资每年可达4万元左右。
周先华只是共乐镇稻虾产业养殖户之一。据了解,目前共乐镇已有镇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家,其中农业公司8家,合作社37家,家庭农场20家,种粮大户10户。
稳住“粮袋子” 实行高标准农田改造
“小龙虾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很高,‘稻虾共作’模式也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质土地条件。”共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稻虾共作”、互利共生,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一田两用,既保粮食安全的粮袋子,又保经济效益的钱袋子。
据了解,为高质量发展稻虾产业,共乐镇对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保证农田能排能灌,实现宜机化。目前共乐镇政府已投资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1.65万亩,社会资本投资改造0.35万亩,通过改造治理了1500亩“烂包田”。
此外,该镇还完善了标准化基地内路网、水网、管网、电网等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上述负责人表示,实施农田全域标准化后,共乐镇水稻亩产提升了近20%,达到1200斤。2021年全镇生产粮食1.82万吨,其中水稻1.17万吨,全年稻虾产值达5亿元。